(07天津卷)(32分)君与民的关系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不断探索,阅读
(07天津卷)(32分)君与民的关系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不断探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1) 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4分)
材料二: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团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2)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4分)指出其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差异,(4分)说明洛克的基本思想在英国成为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材料三: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3)材料三中奏折得主旨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4分)
(4)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二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4分)
(1)董仲舒神化君权;黄宗羲强调民本; 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
(2)自由平等,分权思想,议会政治,法治思想。洛克提出了分权学说,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司法合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初步确立君主立宪制。
(3)实行君主立宪是强国之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力量单薄;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民主思想影响有限。
(4)批判了君主专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借鉴了西方启蒙思想。
解析
:本题以“民本”为主题,结合古代中国思想家孟子、董仲舒、黄宗羲,政治家唐太宗,近代中国改革家康有为和世界近代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主张入手,着重考查学生信息获取和解读、知识迁移、分析比较和阐释论证等学科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也充分折射了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分析比较能力。孟子、董仲舒和黄宗羲都是古代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要善于把所学知识带到材料中,充分体会、理解材料的含义,再分析比较,得出答案。材料中孟子强调君权和民权都很重要,董仲舒强调了君权的至高无上,黄宗羲则是强调君权不应凌驾在民权之上,这都是由思想家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2)本问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洛克是英国17-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题目要求解读材料中洛克的思想主张,切忌照搬课本和有关资料上的表述,必须仔细分析材料的含义,进行归纳和整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材料表达的含义包括:平等和自由是上天赋予的,人们按照公共意志组成国家,权利应该分属各个部门,人民通过自己的机构履行权利,法律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准绳。关于洛克思想与孟德斯鸠思想的比较,因为材料没有列出孟德斯鸠的材料,我们通过教材的有关表述可知其思想主张是三权分立,然后将这一主张和材料进行对照,找出差异,得出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在洛克思想的基础上更加细化了的结论。关于洛克思想在英国实践中的运用,结合材料中“法律至高无上”等关键信息,不难联系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3)材料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材料是康有为的一篇奏折,通篇强调了世界各国实行君主立宪的好处,由此说明实行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回答“这一制度不能推行的社会原因”时,要特别注意“社会”的含义,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去思考和体会。
(4)概括分析、阐释论证能力。本问实际上是对本题的归纳和提升,如果我们能够扣住命题人“民本”主题,结合各段材料的主旨(材料一的封建思想,材料二的启蒙思想,材料三的立宪主张),可以初步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立宪主张对传统的封建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当然也是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