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试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①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注:①诎:通“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缧绁:监牢 B. 晏子出,遭之涂 涂:通“途”,道路
C. 摄衣冠谢曰 谢:告诉 D. 拥大盖,策驷马 策:鞭打,鞭策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何子求绝之速也 解左骖赎之
B.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晏子荐以为大夫
C. 婴虽不仁,免子于厄 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D.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说明晏子能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国王的命令从事。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B. 石父虽贤,不幸而为囚犯。晏子遇到他解左骖把他赎出,载回家去,但因晏子“不知己”而被石父深责并要求绝交。
C. 晏子的驾车人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的指责,有了改变,晏子于是推荐他担任大夫。
D. 司马迁极力赞美晏子,正是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己的知己。所以,他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此实乃本传之真意。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译文:
(2)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译文:
(3)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