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20世纪初期,广东的青年男女年龄达到16―20岁,就可以谈婚论嫁,以财产、金钱、门当户对为条件,婚前男女当事人从不见面,完全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盲婚哑嫁包办式婚姻,“一夫多妻”公开、合法,在婚姻嫁娶上,广东各地基本上是按照“三书”“六礼”的习俗程序进行。时值清末,也有大户人家女儿在外私订终身甚至私自同居。父母见生米煮成熟饭,也只好同意择日回乡举行婚礼。不过,这种婚礼没有鸣锣开道,没有仪仗队,更没有媒人带路,成了半新半旧、半中半洋的婚礼。
材料二 :1926年,广州市政委员孙科签发《广州市政厅布告(第八号)》提出:“禁止市民婚丧沿用帝制时代旗、锣、伞、扇、高脚等遗形物。”1929年,更修正婚姻仪式,废除所有俗例,结婚喜酌改为茶会。此时,广东的婚姻习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结婚要向政府申请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作为合法婚姻的依据,同时双方还要取得健康检查证明书。城市婚礼多在礼堂进行,出现了主婚人、证婚人,给新婚夫妇颁发结婚证书。
材料三: 1982年12月,251对新人在广州市旧体育馆举行第一个集体婚礼,由当时的广东省省长梁灵光证婚。举行仪式后,新人们分三批前往北京、南京、西安等地旅游。广州不少新人还时兴在结婚当天,大张旗鼓地开着婚礼车队到带有寓意吉祥、兆头好的道路如吉祥路、长寿路盘福路等处巡游,并将婚礼的全过程拍摄制作成DVD留念。单身贵族也日益增多,城市青年在竞争压力下不断推迟婚期,网恋、闪恋、隐婚等各种婚姻形式也开始出现。
――以上材料均由2006年2月出版的《二十世纪广东婚俗大观》整理而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广东婚俗的特点及其原因。(4分)
(2)由材料二可看出婚俗变化中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是什么?如何推动?(3分)
(3)材料三体现了婚俗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说明了什么?(3分)
(4)如何认识由婚俗所反映的百年广东社会变迁?(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