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1)晓雾将        )           (2)未复有能其奇者(         )

 (3)怀民亦未(        )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2.填空。(8)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的语句中。(4)

答案

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1   

12(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相关题目

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氧的来龙去
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氧的来龙去脉,下列错误的结论是(   ) A.光合作用的产物O2中的氧全部来自原料中的H2O B.光合作用的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因素上的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因素上的区别,造就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些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回答问题。 对人
下列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们
下列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B.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C.钠原子的质量比钠离子大的多 D.它们的质子
下列各句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一组词是(    )    (1)我
下列各句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一组词是(    )    (1)我站在故乡的山岗上,远望西边地平线上,那一抹晚霞渐渐地在天边_______了。 (2)这个世界的
—I rang you at about three yesterday afternoon, but there was no reply. —
—I rang you at about three yesterday afternoon, but there was no reply. —Oh, that was probably _____ I was seeing the doctor.        A.when              B.why    
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稀有气体
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稀有气体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B. 稀有气体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约为0.03%    C. 稀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稳态主要是机体通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
    Jane Austen was born in Steventon, England, in 1775, where she lived fo
    Jane Austen was born in Steventon, England, in 1775, where she lived for the first twenty-five years of her life. Her father, George Austen, taught her largely at home. She began to write w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