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周汝昌:为芹辛苦见平生
卫毅
1947年秋天,周汝昌的命运被一只装着书的篮子改变。他的名字从此与《红楼梦》相联,直到他于2012年5月31日去世。几十年中,人们想到他时,头脑里浮现的第一个词是:红学家。
作为大学生的周汝昌,那年秋天来到燕京大学图书馆,他想借阅敦敏所著的《懋斋诗钞》。馆员把他填好的书单放到篮子里,传至楼上书库。当篮子中的书传下来时,周汝昌发现书上附着的借书卡一片空白——这么多年来,从未有人借过。对于“红学”来说,这是意义非凡的瞬间。“新红学”自1921年以后,已有多年波澜不惊。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分别于1921年和1923年出版。这是《红楼梦》研究进入新阶段的标志。然而,两人对《红楼梦》的评价并不高。胡适认为《红楼梦》不及《儒林外史》,俞平伯则认为《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只是二等。
在遇到《懋斋诗钞》之前,周汝昌与《红楼梦》似乎并无多少缘分。他1918年生于天津咸水沽,家境殷实,家中有草火园子。小时候,母亲常给他讲园中旧事,每次言及都感叹,那真像《红楼梦》啊。母亲藏有《石头记》,周汝昌找来翻阅;但他看了开头便无再读下去的兴趣,“沉闷乏味”是他彼时感受。
1940年,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次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周汝昌失学回家。1947年,已是三个孩子父亲的他重返燕园。“旧地重游,我已身世沧桑,年华老大。朝气难回,伤情易触。我心绪总带着凄凉的滋味。”此时,四哥周祜昌,失业在家,读《红楼梦》时发现有胡适所写之序言。胡适说他发现了曹雪芹友人敦诚的《四松堂集》,但敦敏的《懋斋诗钞》尚未找到。周祜昌看到这句话,便给弟弟去信,让他到燕大图书馆找一找,看能否寻得《懋斋诗钞》。
周汝昌细读《懋斋诗钞》,对曹雪芹的生卒年有了自己的思考,随后写出《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懋斋诗钞>中之曹雪芹》并发表,引起了轰动。
胡适看到文章后,给素昧平生的周汝昌写信,称赞他并说“《懋斋诗钞》的发现,是先生的大贡献”。胡适的鼓励对周汝昌投身“红学”起了重要作用。半年里,两人多次书信往来。更让人惊讶的是,周汝昌写信向胡适借其珍藏的《甲戌本石头记》,胡适立即托人送至其家。该珍本价值连城,胡适借给周汝昌后,何时归还都不过问,好像忘了有这回事,这让周汝昌非常感叹。几十年后,周汝昌回忆平生所交鸿儒硕学,认为唯有胡适够得上一个“大”字。
1953年冬,12岁的刘心武在北京读初一。一天,他从家对面书店里的《红楼梦新证》书中看到“红楼梦人物想象图”,大吃一惊,因为这与他自己头脑中想象的人物有很大不同。刘心武认为此书是他对红学感兴趣的来源。
此时,周汝昌已举家赴蜀,在四川大学任教。《红楼梦新证》出版后,很快脱销,出版社在3个月内加印3次。周汝昌在书里回顾了对《红楼梦》的种种贬低言论,指出《红楼梦》是一部石破天惊的伟著,曹雪芹是旷世天才。《红楼梦新证》让周汝昌名声大噪。
一年后,他奉调回京,进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不久,“批俞”“批胡”运动开始。周汝昌与胡适之间的交往,成为“污点”。随后多年,他一次次被“思想改造”。1969年,他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干不了重活,就被分配去挑粪,与杨霁云同组。从茅坑到菜园,有一段路程,路上无人监督的时候,他们就停在树下,在大粪旁漫谈《红楼梦》。
1970年8月,他再被调回京城。2004年,他写的《石头记会真》出版。《红楼梦新证》与《石头记会真》,被人们认为是他红学研究的两大高峰。
56年前,他向胡适借得《甲戌本石头记》,并向胡适提出建议:应当依据《甲戌本》,加上《庚辰本》和《戚序本》,精核整订出一部接近曹雪芹原著真手笔的好版本。这个愿望的实现,用了56年。
胡适早已辞世,《石头记会真》成书时,周汝昌心情非常复杂:“我不知以何言辞表达我的心情,悲喜二字,是太简单太无力了。”
周汝昌服膺曹雪芹之言:“愧则有余,悔又无益。”这也是他的人生感叹。不是不悔。若真的不悔,那愧又何来?其愧既又有余,则其悔之深可想而知矣。然而,悔到底是个“马后炮”,比及知悔能悟,事情早已明日黄花,成了“历史”,故曰无益。呜呼,岂不可悲,岂不可痛!
周汝昌曾请人在自己的石质镇纸上刻下两句诗,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从两个角度点出了周汝昌与《红楼梦》之间的关联,一是写他与“红学”结缘,二是由对他的称呼可以看出其“红学”成就。
B.文章主体部分是按倒叙的顺序来写周汝昌的事迹,但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则是插叙,补充说明周汝昌到图书馆寻找《懋斋诗钞》的来由。
C.胡适看到周汝昌所写的文章,称赞这是大贡献,并认为周汝昌对于“红学”的贡献超过了俞平伯,这对周汝昌无疑是极大的鼓励。
D.作者认为,周汝昌觉得《红楼梦》是一部伟著,而胡适、俞平伯虽是大师,但对《红楼梦》的评价不高,可见,周汝昌的水平比这两人高。
E.《石头记会真》成书时,周汝昌心情复杂,高兴的是56年的愿望终成真,悲的是胡适已经过世,其中的滋味不是悲喜二字所能概括的。
8.作者为什么说周汝昌借到了《懋斋诗钞》,对于“红学”来说,这是意义非凡的瞬间?
9.文中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分析。
10.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愧则有余,悔又无益”这句话的认识。
7.A.E
8.周汝昌借到了《懋斋诗钞》,写出了《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懋斋诗钞中之曹雪芹》,引起了轰动;胡适发现了周汝昌,且两人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交往,为“红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周汝昌由此走进了“红学”研究的领域,并穷其一生研究“红学”,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繁荣了“红学”。
9.第一问:写胡适和俞平伯对《红楼梦》的研究和评价。第二问:写出《红楼梦》研究的现状,引出周汝昌走入“红学”研究领域的意义,衬托出周汝昌研究“红学”的非凡成果。
10.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心中非常愧疚,但后悔又于事无补。周汝昌觉得愧对胡适的信任与期待,没能让胡适在生前看到《红楼梦》研究的成果,但后悔又没有什么用,悔到底是个“马后炮”,事情早已经成明日黄花,成了“历史”。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应及时努力无需后悔,后悔不能解决问题,要紧的是把握当下,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广。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D项“水平比这两人高”不妥当,作者只是陈述事情,没有下结论,况且对于文学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胡适对于《红楼梦》的评价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B项文章主体部分不是按倒叙来写的。C项“贡献超过了俞平伯”错,于文无据。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D项“水平比这两人高”不妥当,作者只是陈述事情,没有下结论,况且对于文学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胡适对于《红楼梦》的评价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B项文章主体部分不是按倒叙来写的。
8.
试题分析:真实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周汝昌借到了《懋斋诗钞》,对于“红学”来说,这是意义非凡的瞬间原因进行概括,立足文本分析,“周汝昌细读《懋斋诗钞》,对曹雪芹的生卒年有了自己的思考,随后写出《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懋斋诗钞>中之曹雪芹》并发表,引起了轰动”“胡适看到文章后,给素昧平生的周汝昌写信,称赞他并说《懋斋诗钞》的发现,是先生的大贡献。胡适的鼓励对周汝昌投身红学起了重要作用”“《红楼梦新证》出版后,很快脱销,出版社在3个月内加印3次。周汝昌在书里回顾了对《红楼梦》的种种贬低言论,指出《红楼梦》是一部石破天惊的伟著,曹雪芹是旷世天才。《红楼梦新证》让周汝昌名声大噪”等,分条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实际就是传主研究红学方面拥有行为、思想,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周汝昌借到了《懋斋诗钞》,写出了《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懋斋诗钞中之曹雪芹》,引起了轰动;胡适发现了周汝昌,且两人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交往,为“红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周汝昌由此走进了“红学”研究的领域,并穷其一生研究“红学”,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繁荣了“红学”。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作用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此题的语段在文章的第三节,分析时注意和标题文章的开头,文章的主旨的联系。内容:写胡适和俞平伯对《红楼梦》的研究和评价。作用:写出《红楼梦》研究的现状,引出周汝昌走入“红学”研究领域的意义,衬托出周汝昌研究“红学”的非凡成果。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如本题作用:写出《红楼梦》研究的现状,引出周汝昌走入“红学”研究领域的意义,衬托出周汝昌研究“红学”的非凡成果。
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谈谈“愧则有余,悔又无益”的内涵,心中非常愧疚,但后悔又于事无补。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一定要结合文本分析,结合胡适的事例分析。谈谈自己的启示。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谈谈“愧则有余,悔又无益”的内涵,答题时首先概括出内涵,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本题人生应及时努力无需后悔,后悔不能解决问题,要紧的是把握当下,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