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18分)求  雨汪曾祺昆明栽秧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18分)

 

汪曾祺

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透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腴,很细腻。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人们戴着斗笠,把新拔下的秧苗插进稀软的泥里……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季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戽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它插秧。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

  望儿也抬头望天。望儿看看爸爸和妈妈,他看见他们的眼睛是蓝的。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他低头看地,他看见稻田里的泥面上有一道一道螺蛳爬过的痕迹。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望儿昨天看见邻村的孩子求雨,他就想过:我们也求雨。

  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

一共十几个孩子,大的十来岁,最小的一个才六岁。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当……他们走得很慢。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他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这些孩子都没有读过书。他们有人模模糊糊地听说过有个玉皇大帝,还有个龙王,龙王是管下雨的。但是大部分孩子连玉皇大帝和龙王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天,天是无常的。它有时对人很好,有时却是无情的,它的心很狠。他们要用他们的声音感动天,让它下雨。

  (这地方求雨和别处大不一样,都是利用孩子求雨。所以望儿他们能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大概大人们以为天也会疼惜孩子,会因孩子的哀求而心软。)

  他们戴着柳条圈,敲着小锣小鼓,歌唱着,走在昆明的街上。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过路的行人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停下来,看着这支幼小的、褴褛的队伍。他们的眼睛也是蓝的。

  望儿的村子在白马庙的北边。他们从大西门,一直走过华山西路、金碧路,又从城东的公路上走回来。

  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包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睡着了。

  半夜里,望儿叫一个炸雷惊醒了。接着,他听见屋瓦上噼噼啪啪的声音。过了一会,他才意识过来:下雨了!他大声喊起来:“爸!妈!下雨啦!”

  他爸他妈都已经起来了,他们到外面去看雨去了。他们进屋来了。他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斗笠和蓑衣上滴着水。“下雨了!”

  “下雨了!”

  妈妈把油灯点起来,一屋子都是灯光。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里。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爸爸烧了一杆叶子烟,叶子烟的火光映在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

  第二天,插秧了!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到处都是人。

  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

13.小说以“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开篇,联系下文,说说这样开篇的作用

4分)

                                                                

14.小说多次写到人的眼睛是蓝的,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5.为什么说望儿的队伍是“神圣的队伍”?他们的求雨歌出现了两次,第二次可以删去吗?为什么?(5分)

                                                                 

16.文章最后说:“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这样的结尾对全文的中心起怎样的作用?(5分)

                                                                

答案

13. 这样开头有两个作用,一是和第一段人们没有准备抗旱工具有关,让人们焦灼的内心情绪更加体现出来(2分);一是和望儿的求雨有关(2分)。总之,它起到铺垫情节的作用。

14. 小说多次这样写,主要是体现旱情之重(1分),突出人们对雨的期盼,为望儿的求雨设置氛围(1分)。当雨水降临,望儿马上看到母亲的眼睛是“好黑,好亮”,父亲的眼睛里映着火光,形成了对照。(2分)。

15. 这个“神圣”,既表现了小孩感到为大人帮忙的成就感,也表现了大人心中的期盼(2分)。第二次的求雨歌不能删去(1分),因为这里起到场景再现的作用,我们从他们的歌唱里似乎看到了文章前面对旱情的描写,起到了强调反复的作用(2分,意对即可)。

16. 文章重点是写望儿的行动和心理,由儿童视觉来看世界,求雨主题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的渴望和成长过程(3分)。这样写,实际上是对主题起到一个揭示和强化的作用(2分)。

相关题目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 B.等质量的O2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 B.等质量的O2和O3中所含的氧原子数之比为2:3 C.等质量的CO与CO2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之比为11:7 D.将98 g
土地兼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它不仅加剧了社会的
土地兼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它不仅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而且严重激化了统治危机,因此历代政权都采取了抑制兼并的措施。下列各项措
反应A(g)+2B(g)=C(g)的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反应A(g)+2B(g)=C(g)的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曲线a表示不使用催化剂时反应的能量变化,曲线b表示使用催化剂后的能量变化.下列相关说
如图所示,真空中相距d=5 cm的两块平行金属板A、B与电源连接
如图所示,真空中相距d=5 cm的两块平行金属板A、B与电源连接(图中未画出),其中B板接地(电势为零),A板电势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将一个质量,电
满足{1,3}∪A={1,3,5}的所有集合A的个数是()A.1          
满足{1,3}∪A={1,3,5}的所有集合A的个数是()A.1                 B.2                   C.3                   D.4
某温度时,在5 L的容器中充入11.2 g CO和9 g H2O(g),使其发生CO(g)+
某温度时,在5 L的容器中充入11.2 g CO和9 g H2O(g),使其发生CO(g)+H2O(g) CO2(g)+H2(g)的反应,如果CO的化学反应速率是0.01 mol·(L·s)-1,5 s后,容器内CO的浓度是______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    )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    )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
-Whose knife is this? -It _____mark. Mine is in my bag. A belongs   B is  
-Whose knife is this? -It _____mark. Mine is in my bag. A belongs   B is   C belongs to   D may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