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生活中我们通常会用到一些描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

14分)生活中我们通常会用到一些描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谚语或诗句,这些谚语或诗句同时也蕴含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分析下列的谚语或诗句,请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含的食物链补充完整:树          .如果黄雀被大量捕杀,那么在一定时间内蝉的数量将______________.(填增多减少不变

2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黄鼠狼没安好心的原因是黄鼠狼和鸡之间是  关系.

3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在强调______________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一个重要非生物因素.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自然界中很多生物都是成百上千个个体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它们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_而有利于生存.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的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能将花瓣中的有机物转变成简单的物质并供植物体重新利用.

6沧海桑田是指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转变,其寓意是世界变化很大.

答案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结合题意,分析解答.

解答:

解:(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蝉吸取树汁,螳螂以蝉为食,黄雀以螳螂为食.形成的食物链是:树螳螂黄雀.如果黄雀被大量捕杀,螳螂的数量因失去天敌的控制而增加,在一定时间内蝉的数量随着螳螂数量的增加而减少.

2)黄鼠狼吃鸡,黄鼠狼为了取食鸡,给鸡拜年.黄鼠狼没安好心的原因是黄鼠狼想以鸡为食.

3)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在强调水分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一个重要非生物因素.

4)社群行为的主要特征是:群居,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合作和信息交流,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分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反映了生物之间通过分工合作而有利于生存.

5)细菌和真菌将植物的残枝落叶,动物遗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的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能将花瓣中的有机物转变成简单的物质并供植物体重新利用.

6)沧海桑田: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因此,沧海桑田是指海洋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转变.

故答案为:(1)蝉螳螂黄雀;减少;

2)捕食;   

3)水分;

4)分工合作; 

5)分解者;

6)海洋.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的生物知识,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相关题目

美国首都是(     )        A.芝加哥           B.
美国首都是(     )        A.芝加哥           B.休斯顿        C.华盛顿          D.纽约
下图中“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主要反映了西周实行下列哪
下图中“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主要反映了西周实行下列哪种制度(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下列各组混合物中,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A.溴苯和水
下列各组混合物中,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A.溴苯和水       B.乙酸和乙醇        C.酒精和水      D.溴苯和苯
向试管内装入某种药品,操作方法如下:先把试管横放,药
向试管内装入某种药品,操作方法如下:先把试管横放,药品放在试管口后,再让试管慢慢立起,由此可知向试管内装入的药品是 A、固体粉末      
分析位于520S附近某地区的相关等值线图,回答问题。   ⑴
分析位于520S附近某地区的相关等值线图,回答问题。   ⑴简析该区域东西两侧降水差异及原因。 ⑵简析该区域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 ⑶根据图中资料
2010年4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就吉尔吉斯斯坦当前局势发
2010年4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就吉尔吉斯斯坦当前局势发表谈话:“中方赞赏吉临时政府为稳定国内局势所作的努力,愿同吉方一道本着相互尊重、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自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自汉丞相贤以后,世为三辅著姓。伯父祖征,宋末为光禄勋。睿事继母以孝闻。睿兄纂、阐,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B.甲和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t1℃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