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①乘夕凉,开轩②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注:①散发:将束发从头顶上放下。②开轩:开窗。
2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景物描写有是特色?请简要分析。
23.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①乘夕凉,开轩②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注:①散发:将束发从头顶上放下。②开轩:开窗。
2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景物描写有是特色?请简要分析。
23.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2.(1)从嗅觉、听觉和动静结合两方面描写荷花的香气和竹叶上的露水。(2)荷花香气清淡细微,“风送”时闻到;竹露滴在池面声音清脆,滴水可听;写出环境清幽。
23.(1)全诗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的感觉和对友人的怀念。(2)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接着写沐后纳凉的感受,表现闲情、适意。(3)七八句写由境界的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解析】
2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景物描写有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写景的方式。首先要了解答题的角度,然后再进行分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赏析写景特色有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 、虚实结合(或 以虚写实) ,侧面烘托、白描、渲染、意象组合等。5.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比如本题,就可以从感官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
2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考生可以抓诗歌标题中的“怀”和“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进行分析。此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歌标题中的“怀”以及诗句的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