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

莫高窟的挣扎

蒋方舟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的一幕,我好激动,马上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点穿越,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游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喊,都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

400多个洞窟只开放了20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重磨难来自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

到了“文革”,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 )

A.作者重走丝绸之路,因为戈壁滩上风景一成不变而感到枯燥,但当她看到敦煌时就特别激动,因为敦煌莫高窟吸引着作者。

B.文章第3自然段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异国商贾云集”,这一切让作者仿佛穿越回到了过去。

C.“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这一句说明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

D.作者在写第四重磨难时,选用了两个事例,将王道士对待经书的态度和“文革”时期莫高窟工作人员对文物的态度的不同进行了对比。

E.文章写了敦煌莫高窟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出了作者对包括莫高窟在内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前景的隐隐担忧。

8.作者游览了莫高窟,却没有在文中重点描写莫高窟的景物,这是为什么?试结合全文分析。(4分)                                                    

9.文章以“莫高窟的挣扎”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6分)  

答案

7.A1个选项2分)(B项,“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异国商贾云集’”说法错误,敦煌城已变成了一个摩登小城,“异国商贾云集”是曾经的景象。C项,“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不准确,文中只是说作者去之前有人告诉她“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D项,二者对文物的态度相同,都是“惜”。)

8.①文章并未重点写景,是因为作者感觉这里和其他景区已没有什么区别,作者着重写了莫高窟经历的各种磨难,与标题中的“挣扎”相照应,丰富了文章内涵。②莫高窟的现状引发了作者无尽的感伤,作者便在文中主要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认识和思考,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忧思。(每点2分)

9.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②领起本文要写的内容,点明文章写作的重点,揭示了莫高窟的困境;③表现了作者对莫高窟的现状的遗憾和对其前景的担忧,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每点2)

相关题目

Mary            on the phone when her friend went into her room. A.
Mary            on the phone when her friend went into her room. A.talked        B.was talking         C.talk         D.is talking
下列过程不可逆的是(    ) A.食盐的溶解             
下列过程不可逆的是(    ) A.食盐的溶解                            B.硬脂酸钠的盐析C.CuCl2的水解                         D.
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温上升   
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温上升                                               B.全球性水资源短缺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时间和著作是(    ) A.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北京时间2010年6月2日晚23时5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
北京时间2010年6月2日晚23时5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同步轨道,这标志着北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是A. 少生                 B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是A. 少生                 B. 优生             C. 晚育                     D. 晚婚 
就业是民生之本,回答下题 2009年6月2日,《信心2009——青年
就业是民生之本,回答下题 2009年6月2日,《信心2009——青年创业中国强》栏目指出,广大创业者要坚持用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充实自己,在创业中
造成贫血的主要原因有(   ) ①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 
造成贫血的主要原因有(   ) ①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              ②血液的总量减少 ③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         ④血浆中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