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炳烛:点烛,一说当时的烛是火把,不是后来的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22. 填空。
(1)晋平公思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_________的意思,他觉得“吾年七十”,怕来不及学,学了也没用了。
(2)师旷
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_______________,因此晋平公才会觉得他在戏弄自己;师旷这样理解是借题发挥,意在引出秉烛之喻。
23. 对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学无止境,一个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B. 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
C. 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如流。
D. 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
22. (1). 晚(晚了),迟(迟了) (2). 天黑(天色晚) 23. D
【22题详解】
考查词义的理解。理解时要结合具体语境。“暮”本义为:天色晚,引申为:(时间)将尽,迟了。(1)问中,晋平公思学习但”年七十”,“恐已暮矣”意思是年岁将尽,来不及学了,早没学习,现在想学,迟了,用的是引申义;(2)问中,师旷想引出秉烛之喻,用的是本义“天色晚”,因为天黑,所以可以“炳烛”。然后说出“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尽管迟,仍比不学(昧行)好。
【23题详解】
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可以在准确读懂原文内涵的基础上,从各个角度进行阐述,注意表达要恰当。D选项说,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表述太过绝对。打比方是让人信服自己的好方法,但要让人信服自己,并不一定要用打比方的方法,比如《孙权劝学》用的是现身说法,《出师表》用的是直言进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样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