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

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1)四地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的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1)D  (2)B  (3)D


解析:

解第(1)题应抓住两个关键:一是题目中的已知条件12月22日,由此可知,此时太阳应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大于夜长,且越往南白昼越长;而北半球各地夜长大于昼长,且越往北白昼越短。二是应明确赤道上的点终年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这样,由表中可以看出丁地白昼时间为13时56分,大于赤道上所在点的白昼时间(12小时),则必然位于南半球。第(2)题则可以通过简单计算四地与赤道上点的白昼差来推算出四地纬度的高低,白昼差越小,说明距离赤道越近,即纬度越低。如丙地与赤道上的点白昼时间只差35分钟,说明其纬度最低;而甲地与赤道上点的白昼相差6小时30分钟,说明其离赤道最远,纬度也就最高,由此可以判断出正确答案为B。第(3)题的因果关系可以归纳为:地球公转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

相关题目

2012年6月6日.天宇上演“金星凌日”的精彩天象。观察到日面
2012年6月6日.天宇上演“金星凌日”的精彩天象。观察到日面上有颗小黑点缓慢走过.持续时间达六个半小时.那便是金星.这种天文现象称为“金星凌日”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C.细胞质基质中有催化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分别为,则的值分别是( ﹡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分别为,则的值分别是( ﹡ ).A.-3,2B.3,-2C.2,-3D.2,3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化合物是
22.在原子核物理中,研究核子与核子关联的最有效途径是“
22.在原子核物理中,研究核子与核子关联的最有效途径是“双电荷交换反应”.这类反应的前半部分过程和下述力学模型类似.两个小球A和B用轻质弹簧相
巴豆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CH-COOH。现有①氯化氢②溴水 ③纯
巴豆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CH-COOH。现有①氯化氢②溴水 ③纯碱溶液 ④乙醇 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试根据据巴豆酸的结构特点,判断在一定的条件下,
关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地理特点的叙述
关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低于0℃        B.秦岭—
已知3+5= A,且+= 2,则A的值是(  ). (A).15          
已知3+5= A,且+= 2,则A的值是(  ). (A).15             (B).             (C).±                (D).225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