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

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A、E装置连接时,应将A装置的导管a与E装置的导管  (填“b”或“c”)相连接.检验E装置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2)将A、B装置连接,观察到的现象是  ,可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3)将A、C装置连接,可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用E装置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取下双孔橡皮塞,将瓶中的气体沿D装置烧杯左侧内壁缓慢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时  ,这些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答案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靠近E瓶b导管口,木条火焰熄灭,证明满了.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

(2)将A、B装置连接,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变红色;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可以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4)将瓶中的气体沿D装置烧杯左侧内壁缓慢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是:燃着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这些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解答】解:(1)将A、E装置连接时,应将A装置的导管a与E装置的导管c相连,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靠近E瓶b导管口,木条火焰熄灭,证明满了;

故答案为:c;用燃着的木条靠近E瓶b导管口,木条火焰熄灭;

(2)将A、B装置连接,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变红色,故答案为: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可以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

(4)将瓶中的气体沿D装置烧杯左侧内壁缓慢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是:燃着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这些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故答案为:燃着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气体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

 

相关题目

下图为两个家族的系谱图。一个家族中有早发家族型阿尔茨
下图为两个家族的系谱图。一个家族中有早发家族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致病基因位于21号染色体上。另一个家族中有红绿色盲患者。在不发生基因突变
下列元素中,属于第三周期的是                   
下列元素中,属于第三周期的是                                  A.氢            B.碳              C.氧         
早期治疗疟疾的原料是奎宁碱(化学式为C20H24N2O2),现在普
早期治疗疟疾的原料是奎宁碱(化学式为C20H24N2O2),现在普遍使用的是我国科学家发现的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
阅读理解。(4分)信仰之光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
阅读理解。(4分)信仰之光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
It’s impolite ___ you to ask one’s private affairs. A. for    B. of   
It’s impolite ___ you to ask one’s private affairs. A. for    B. of    C. to       D.on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Our kind teacher wanted to teach us _____ he knew athis lesson. A. that B. all
Our kind teacher wanted to teach us _____ he knew athis lesson. A. that B. all what C. that all D. everything which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