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1)下列_________ (填写编号)组元素的单质可能都是电的良导体。

①a、c、h ②b、g、k ③c、h、l ④d、e、f

(2)如果给核外电子足够的能量,这些电子便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离去。核外电子离开该原子或离子所需要的能量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

1.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

2.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

下表是一些气态原子失去核外不同电子所需的能量(kJ·mol-1)

 

X

Y

失去第一个电子

519

502

580

失去第二个电子

7 296

4 570

1 820

失去第三个电子

11 799

6 920

2 750

失去第四个电子

9 550

11 600

①通过上述信息和表中数据,分析为什么锂原子失去核外第二个电子时所需的能量要远远大于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中X可能为以上13种元素中的_______ (填写字母)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X和j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

③Y是周期表中_______族元素。

④以上13种元素中_______ (填写字母)元素原子失去核外第一个电子需要的能量最多。

答案

解析:(1)根据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a、c、d、f分别为金属元素Na、Mg、Sr和Al,e处于过渡元素区,也是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都可以导电。h为碳元素,其单质石墨是电的良导体。因此,应选①④。

(2)①锂原子核外共有3个电子,其中两个在K层,一个在L层,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后,锂离子处于稳定结构,要使锂离子再失去电子很困难,所需的能量远大于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②表中X失去第二个电子所需能量远大于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9倍多),而失去第三个、第四个电子所需能量不足前者的2倍,可知第一个电子为最外层的1个电子,而其他几个电子应处于内层,则X为以上13种元素中的Na。Na与j元素(O)形成的化合物有Na2O和Na2O2

③表中Y失去第一、第二、第三个电子所需能量差别不大,而失去第四个电子所需能量远大于失去第三个电子所需的能量,可知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应为ⅢA族的Al元素。

④由以上信息可知,原子失去电子所需能量受原子核对电子吸引作用的影响稍小,受电子结构是否为稳定电子结构影响最大。以上13种元素中,处于零族的m元素具有稳定电子结构,其核外第一个电子最难失去,所需能量最大。

答案:(1)①④ (2)①Li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稳定结构,再失去1个电子很困难 ②a Na2O或Na2O2 ③ⅢA(或第三主) ④m

相关题目

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中
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的宏大盛图。设某高铁进站时做匀
1mol乙烯与氯气完全加成后再与氯气取代,整个过程最多需氯
1mol乙烯与氯气完全加成后再与氯气取代,整个过程最多需氯气A.5mol B.6molC.4mol    D.7mol 
2014年北京APEC会议的会标用21根彩色线条,描绘出一个多彩的
2014年北京APEC会议的会标用21根彩色线条,描绘出一个多彩的地球的轮廓。21根线条代表了亚太经合组织21个经济体,里面包含了中国天坛的造型,象征着
小琪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搅拌后,发现塑料
小琪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搅拌后,发现塑料片的水结了冰.她加入的物质是( ) A.食盐 B.硝酸铵   C.生石灰   D.氢氧化钠固体
当乙酸分子中的氧都是18O,乙醇分子中的氧都是16O,二者若
当乙酸分子中的氧都是18O,乙醇分子中的氧都是16O,二者若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所得生成物中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16                B
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将△BCD沿BD折叠,C点落在C′处,则
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将△BCD沿BD折叠,C点落在C′处,则图中共有全等三角形( ) A.2对       B.3对 C.4对       D.5对
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3+2KNO3 = K2O+5Na2O+16
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3+2KNO3 = K2O+5Na2O+16N2↑。对于该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分子个数之比为15:1 B.氧化
We didn’t live together. We kept in touch _______ writing often. A. with   
We didn’t live together. We kept in touch _______ writing often. A. with    B. of  C. on     D. by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