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到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下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为角力场,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

(1)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2)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3)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

(4)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①以人们日常见面的问候语开篇,亲切自然。②通过对这种问候语不同态度的对比,引出粮食话题,突出其重要性。

(2)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3)①“养猪送猪”的细节,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为猪挠痒梳毛、垫麻袋的动作描写,“于心不忍”的心理描写,呼唤“猪娃子”的语言描写,以及猪肥膘晃荡的形象描写等,细腻逼真,生动形象。②细节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人们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及与粮食的密切联系,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感情,与后文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形成对比。

(4)①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②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提问中既涉及特点,又涉及作用。以问候语开篇及其作用,对比引出话题及其作用。文本与术语要有机结合。对“第一自然段”的写法进行分析,既要从内容本身出发,又要充分考虑到下文对这个故事的感慨的内容。作用上,要同时考虑到结构和内容两方面。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阅读题,首先应审题,审题的时候,要从题干中审出作者考查的方向以及设题的范围,比如本题,“第一自然段”明确对象,“在写法上”明确方向,“哪些特点”明确答案的点数;然后先阅读第一段,整体感知内容,这一段是用问候语开篇的,接着就要明确问候语的特点,体会其效果,从结构上体会其引出话题的作用,最后整合形成答案。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这是考查词语的语境意。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要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义,语境义和主旨义,三义合一。这个词语前后没有现成的句子可供作答,这就要求我们梳理整个文章。首先把与这这个词语内容有关的句子或词语划出来,再作适当的归纳,分点作答。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词语的含义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句和语句所在的前后语境,如脱离文本只解答词语的字典意肯定是不行的,比如本题中的“篡改”,本义是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带有明显的贬义,在文中自然不是这一意思。回归文本可以发现,该词所在的句子前后并没有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内容,此时就要关注全文,其实在题干的设题中已经明确说明“综观全文”,结合全文的意思可以知道,“篡改”指的是机器、化肥、激素和农药等改变了人们与粮食的联系。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首先要把“养猪送猪”的细节描写句子全找出来,然后按照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手法,进行分类分析。赏析时要结合主题,这叫“万变不离其宗”。题目要求赏析“养猪送猪”的细节描写。首先要学会找——找文本,还要学会析——析手法,更要学会联——联主旨。有文本意识、手法意识和主旨意识。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题干已经明确设题的方向是——“养猪送猪”的细节,考生首先应到文中找出这一细节,看在这些内容中作者具体使用哪些描写方法,然后再结合细节描写的作用具体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① 某一细节刻画人物 …… 性格\ 追求\爱好。②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③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④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这是针对文章的主旨设题。本题两问两答。先答主旨,按照通用公式“通过什么表现什么”来答,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时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不同角度选两点来谈。题目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抓题,一个是发题。前者要结合文章内容来作答;后者要结合文意作适当的发挥。尤其要把握文章的最后一段,“一粒粮食很小,滚落在地都很难再觅到踪迹;一粒粮食很大,一粒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用爱的琼浆迷醉了淳朴的乡亲。并附丽了有生命的律动和情怀。”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对于这类题目,首先应审题,从题干中“切”出要点,审题要审准答题的点,即问什么,答什么,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可以知道,应先答主旨,再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再按照这类题目的答题模式组织答案即可,比如本题,既是考查主旨,就应按照主旨的概括模式作答,“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什么”。答题的时候,先阅读文本把握作品内容,文章把爷爷奶奶与现代人对粮食和生命的态度进行对比,表达自己对生命和粮食的态度与看法;然后结合爷爷奶奶与现代人对粮食和生命的态度对作者情感的影响来分析,特别是抓住一些抒情局、中心句,把握作者的情感;最后根据文本和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关题目

14.下列关于实验变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
14.下列关于实验变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是因变量 B.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重铬酸钾溶液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吃饭  王琼华     “我是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吃饭  王琼华     “我是陈宝山,老部长,您还记得我吗?”     快下班时,一个电话让我呆了一下。便想起了这个陈
(6分)阅读下列短文,完成文后问题。大厅里的雪花1779年,
(6分)阅读下列短文,完成文后问题。大厅里的雪花1779年,一个寒冷的夜晚,俄国首都彼得堡市中心的一个大厅里灯火辉煌,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
鉴别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鉴别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分别(    ) A.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B. 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C.
我国领导人多次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必须倡导多边主义,维
我国领导人多次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必须倡导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人类共同发展,都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联合国。这段讲话体现了( )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下列长征途中发生的历史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下列长征途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排列正确的是 ①遵义会议        ②巧渡金沙江           ③吴起镇会师    
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根本原因是       (    ) A.纬
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根本原因是       (    ) A.纬度高低不同    B.海陆位置不同    C.地势高低不同    D.昼夜长短不同
以抛物线的焦点为圆心,且过坐标原点的圆的方程为(      )
以抛物线的焦点为圆心,且过坐标原点的圆的方程为(      ) A.     B.       C.        D.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