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田雪原:“推翻”自己理论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田雪原:推翻自己理论的计划生育之父

20151029日,实施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告终结。

一个:赞成,不代表它就好

因早年提出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而被外界称为计划生育之父的田雪原,感触颇多。在他看来,赞成只生一个的办法,并不代表这个办法就好,提倡生一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经济上调控可以关停并转,人口(调控)总不能让一部分人先死了。控制人口只能在出生率上做文章,然而我不赞成这就是最好的办法

19829月,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两个月后写入新修改的《宪法》,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这项被世人认为是世界罕见、中国独有的政策,在田雪原们论证实施后,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1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年来,中国少生4亿多人------控制人口的初衷,确见成效。事情并没有结束。2009年年底,田雪原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新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的文章,距他上一次为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平反,整整30年。

文章中,田雪原对中国新形式下的人口政策提出了与30年前几乎完全相悖的三个方案:一是,全国不分城乡,夫妇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者,一律允许生育两个孩子;二是,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者,允许生育两个孩子;三是,在有效制止三孩及以上多孩生育条件下,农村可普遍允许生育两个孩子。

田雪原说:进入21世纪以后生育率应该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避免人口年龄结构过度老龄化。而现在,可以说基本在原来的预料当中。

对可能的后果预判

当初讨论中,对计划生育政策可能带来的弊端也是有充分论证和分析的,主要提出了5方面的问题:会不会导致人口老龄化;会不会影响人口智力;会不会导致劳动力短缺;“421”的家庭结构会不会带来养老的压力;中国人对男孩的传统偏好,会不会带来出生性别比的失衡。

当时,有一些分析来回应这5方面的担忧。首先是学者们做了一个估计,认为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在本世纪不会出现。田雪原说,30多年的实践证明基本上与原来估计的大趋势差不多。关于影响人口智力水平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关于劳动力短缺,田雪原说,当时讨论认为,虽然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但认为从总体上看没有问题。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后,越来越多的家庭呈现出“421”的结构,如果全社会,这样的家庭结构过多,会不会带来养老的压力。当时也是认为,关键看计划生育执行多长时间,如果在合理范围内,一代人时间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因为这些人还有兄弟姐妹,但如果搞两代人以上的时间,出现“421”结构的家庭可能就会增多。

中国人重男轻女的观念很强,提出只生一个就要防止人为性别选择,提出要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不允许进行非医学的胎儿性别鉴定。

政策实施超限已现不良后果

近年来,田雪原一直在关注政策超限带来的社会后果。他说,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可能是劳动力供给。但在田雪原看来,这样的变化也是个双刃剑。劳动力的衰减结束了粗放的、外延的、靠投资靠劳动力的发展模式,以后要转变到内涵的、集约型的、靠技术靠创新发展的发展模式。从这个角度来讲,劳动力对经济变动的影响是最大的。以后更重要的是要以人口素质换数量和素质。

另一个凸显的弊端是人口的老龄化。有学者认为,我国已经是现今世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田雪原说,老龄化加速对社会影响很大,尤其是养老的压力会加大,对我国的养老保障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

30多年前五次人口座谈会担心的另一个问题------出生性别比失衡的问题也在今天显现出来,这之间导致很多地区出现的剩男问题、光棍村问题。但15年过去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太得力,效果并不好。

如今,在听到中央关于全面放开两孩政策的信息后,田雪原说,恢复到普遍生育两个孩子,有利于在自然状态下就能逐渐实现出生性别比的相对平衡、或是正常偏高的位置。

到了这个节点,政策就应该调整,田雪原说,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目标基本实现了,而且政策可能导致的这些问题也都已经陆续出现了。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变得过于严重,我们应该按照原来的初衷进行政策调整,这对人来讲是个大问题

(选自《东南西北》)

相关链接

1980年,新华社发布了宋健等人做出的对中国人口发展进程的百年预报:如果中国按当时的生育水平延续下去,那么2000年中国人口要过14忆,2050年中国人口达到40亿。如果今后平均每位妇女生两个孩子,那么到2050年中国人口达到20亿后,才能停止增长。

②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第一批610万名孩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田雪原赞成只生一个的办法,但并不代表它就好,生一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B. 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之后计划生育写入新修改的《宪法》,在田雪原们论证实施后,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C. 对计划生育带来的弊端进行充分论证和分析时,主要提出了5方面的问题,在人口老龄化方面,田雪原认为与原先估计的大趋势差不多。

D. 30多年前人口座谈会担心的出生性别比失衡的问题,当今社会已经凸显出来,这个问题解决效果不好值得关注。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计划生育之父田雪原并不赞成实施独生子女政策是最好的控制人口的办法,但这个办法的确能达到降低中国人口出生率的目的。

B. 2009年年底,田雪原发表了一篇名为《新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的文章,提出了与30年前完全相悖的三个方案,否定了独生子女政策。

C. 独生子女政策超限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后果,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劳动力供给,而劳动力对经济变动的影响是最大的。

D. 中央全面放开二孩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式,有利于在可控状态下逐渐实现出生性别比的相对平衡、或是正常偏高的位置。

E. 田雪原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在研究当中能够把握理论正确、体系不矛盾、出发点和实际相符合,推动中国生育政策从一个两个的转型。

12田雪原对独生子女政策持有怎样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归纳。

答案

10C

11AE

12态度:赞成只生一个的办法,并不代表这个办法就好。原因:提倡生一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经济上调控可以关停并转,人口调控只能在出生率上做文章。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可能带来一些弊端,如人口老龄化、影响人口智力、导致劳动力短缺、“421”家庭结构的养老问题、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等。

【解析】

10试题分析:根据原文对计划生育政策可能带来的弊端也是有充分论证和分析的可知,C项忽略了关键词的可能

11试题分析:B项,原文第三段是提出了与30年前几乎完全相悖的三个方案,选项忽略了几乎;并且原文中没有否定了独生子女政策的说法。C项,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错,原文第八段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可能是D项,偷换概念,原文第十一段有利于在自然状态下就能逐渐实现出生性别比的相对平衡、或是正常偏高的位置强调的是自然状态下,而不是可控状态下

12试题分析: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类型,先答出作者的态度,然后结合文章额内容概括原因

相关题目

如图(1),在正方形铁皮上剪下一个圆形和扇形,使之恰好围
如图(1),在正方形铁皮上剪下一个圆形和扇形,使之恰好围成图(2)所示的一个圆锥模型,则圆的半径r与扇形的半径R之间的关系为    (    )A.R=2rB.
为了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小明
为了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小明按图完成了如下实验。(1)按照实验过程,请补全数据记录及处理。(提醒:刻度尺的分度
为验证淀粉水解可生成还原性糖,进行了下列实验,该实验
为验证淀粉水解可生成还原性糖,进行了下列实验,该实验中操作步骤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取少量淀粉加水制成溶液; ②加热煮沸; ③加入新制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 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 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且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
已知为自然对数的底数,若函数, 则(    ) A.      
已知为自然对数的底数,若函数, 则(    ) A.      B.            C.            D.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10日。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地区7
Expo 2010 Shanghai China __________ on both banks of the Huangpu River in the ci
Expo 2010 Shanghai China __________ on both banks of the Huangpu River in the city of Shanghai, China, from May 1 to October 31, 2010. A. is being held                    B. is hold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白露为霜 虞邯 要到了白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白露为霜 虞邯 要到了白露,方知道什么是秋色。 倒不是因为这个时候,西北的胡杨,大片大片如融金;也不是因为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