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各题。 后游 (唐)杜  甫 寺①忆曾游处,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各题。

后游 (唐)杜 

寺①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②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寺:修觉寺。杜甫曾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流落到新津(今属四川),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此篇。②暄:温暖。

17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诗从句式对仗的特点来看有颔联和颈联两联。

B.首联采取倒装句式,突出游览的处所。

C.颔联写山水草木有情,反衬世态炎凉。

D.颈联写诗人从早到暮在此,流连之久。

E.尾联采用散文句式,读起来诘屈而拗口。

18.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后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案

17AE

18颈联描绘了修觉寺晨景与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表面看来诗人像是赞美这里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流落西南,满腔悲愤,无处排解,而强作豁达之语。以乐景写哀情,益增其哀。

【解析】

17

试题分析:A项,侧重考查修辞中的对仗,也就是对偶,构成对偶的条件是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分析这首诗可知,前三联均为对仗。E项,“读来诘屈而拗口”明显错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要理解这两联诗句的意思,这两联的大意为: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然后再联系作者杜甫的生平遭际理解其情感,这是杜甫写于流落到新津时期,他的情感应是愁闷的,因此这里是作者借乐景衬托自己内心的哀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题目

 When we saw his face, we knew ________ was bad.     A. some news     
 When we saw his face, we knew ________ was bad.     A. some news             B. a news                    C. the news                 D. news
The firm was successfully run and ________, he owed his success to the suppor
The firm was successfully run and ________, he owed his success to the support of his friends. A. looking back B. looked back      C. to look back         D. when looked back
以下关于氨碱法与联合制碱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氨
以下关于氨碱法与联合制碱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原料便宜易得,步骤简单,是最早的制碱工艺 B.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
 2009年12月1日晚,欧盟举行仪式庆祝_______生效。该条约将使
 2009年12月1日晚,欧盟举行仪式庆祝_______生效。该条约将使欧盟在国际舞台上 成为一个真正的实体。   A.《布列斯特条约》    B.《里斯本条约》5u
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被误解的经历,当你百口莫辩的时
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被误解的经历,当你百口莫辩的时候,是不是特别的沮丧?当误解消除的那刻,心情是不是顿时雨过天晴?拿起手中的笔,写
下列说法均摘自某科普杂志,你认为无科学性错误的是(   
下列说法均摘自某科普杂志,你认为无科学性错误的是(    )A.铅笔芯的原料是重金属铅,儿童在使用时不可用嘴吮咬铅笔,以免引起铅中毒B.一氧化碳
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复方蒿甲醚(C16H26O5)是治
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复方蒿甲醚(C16H26O5)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品。下列关于复方蒿甲醚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
―Karen, can I talk to you for a minute? ―Sure, ________? A.how come   
―Karen, can I talk to you for a minute? ―Sure, ________? A.how come              B.what’s up        C.how’s that              D.what for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