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各题。
后游 (唐)杜 甫
寺①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②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寺:修觉寺。杜甫曾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流落到新津(今属四川),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此篇。②暄:温暖。
17.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本诗从句式对仗的特点来看有颔联和颈联两联。
B.首联采取倒装句式,突出游览的处所。
C.颔联写山水草木有情,反衬世态炎凉。
D.颈联写诗人从早到暮在此,流连之久。
E.尾联采用散文句式,读起来诘屈而拗口。
18.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后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17.AE
18.颈联描绘了修觉寺晨景与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表面看来诗人像是赞美这里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流落西南,满腔悲愤,无处排解,而强作豁达之语。以乐景写哀情,益增其哀。
【解析】
17.
试题分析:A项,侧重考查修辞中的对仗,也就是对偶,构成对偶的条件是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分析这首诗可知,前三联均为对仗。E项,“读来诘屈而拗口”明显错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要理解这两联诗句的意思,这两联的大意为: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然后再联系作者杜甫的生平遭际理解其情感,这是杜甫写于流落到新津时期,他的情感应是愁闷的,因此这里是作者借乐景衬托自己内心的哀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