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蔡元培: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蔡元培: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

范福潮

清廷以推行新政之名夺汉族官僚权力,自私短视,与民为敌,终将体制内大批有理想、有抱负之硕彦英才逼入革命阵营。而以翰林之身创立会社,鼓动学潮,继而成为革命党首领者,蔡元培是第一人。

蔡元培1892年中进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又因颇受翁同龢赏识由庶吉士补翰林院编修。甲午一役,洋务派官僚企图从军事、技术上追求富国强兵的梦想彻底破灭,于是维新派康、梁发动的“戊戌变法”,新旧两派的矛盾迅速恶化。身处变法运动中心的蔡公,一直在冷静观察形势,他在感情上认同维新派的某些主张,但在行动上却不屑与康、梁为伍。

后来,罗家伦就此事询问情由,他从容言道:“我认为中国这样大,积弊这样深,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他们要想靠下几道上谕,来从事改革,把这全部腐败的局面转变过来,是不可能的。”

这时,蔡公的思想已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不像某些翰林学士钻营投机,奔竞仕途,而是广泛阅读西方新书,认真思考救国之道,“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他写了这副对联,挂在书斋自勉。

变法失败后,康、梁逃之夭夭,令他看不起,六君子中,最佩服谭嗣同。他认为,“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他对清政府彻底失望,遂抛弃京职,投身于教育事业。

1898年9月,蔡公出京返乡,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校长)。中西学堂是一所新式学校,既有旧学,又有外语和自然科学。教职员既有思想进步者,亦有保守者,新旧之争激烈。蔡公对过去信守的“三纲五伦”有了新的认识,“君仁,臣忠,非谓臣当忠而君可以不仁”,已逐渐摆脱孔教的束缚。蒋梦麟回忆道:“蔡先生年轻时锋芒很露。他在绍兴中西学堂当校长时,有一天晚上参加一个宴会,酒过三巡之后,他推杯而起,高声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的不彻底,因为他们主张保存满清皇室来领导维新。说到激烈时,他高举右臂大喊道:‘我蔡元培可不这样。除非你推翻满清,任何改革都不可能!’”

1900年正月下旬,他不愿以名教纲常毒害学生,辞职。此后,蔡公去临安县为绍兴侨农办小学校,又去杭州商议改某书院为师范学校,不辞辛苦,奔走于教育救国之道。

1901年七月,蔡公应上海澄衷学堂总理(即校长)刘葆良之请代为总理,一月后,刘又介绍他去南洋公学任特班总教习。蔡公一到任,即为学生制定“学习办法”和“游息规则”,事无巨细,悉心规划。学生中最为蔡公赏识者有邵力子、胡仁源、谢无量、李叔同、黄炎培、贝寿同等,后来皆为民国政学界名人。

1902年三月,蒋、黄又与上海教育界几位有影响的人物叶瀚、钟观光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公推蔡公为会长。该会初衷为推动新式教育解决最为迫切的教材问题,拟编印教科书和报纸,故设立了教育、出版、实业三部,打算开办印刷厂、出版公司,以实业之收益促会务之发展,规划宏伟,雄心勃勃。

南洋公学开办以来,新旧两派教员营垒分明,学生多不喜旧派教员的授课与管理。五班学生因琐事全班学生被记大过一次。学生不服,蔡公受美籍督办指派与学生对话,他既同情学生,又不愿看到他们失学,在交涉无果之后,他亦“引咎而辞职”。

“自三十六岁以后,我已决定参加革命工作。觉得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在爱国学社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种下暴动的种子。又以暗杀于女子更为相宜,于爱国女校,预备下暗杀的种子。”蔡公亦开始加紧实行他的革命手段,他一面密租房屋,一面购置仪器与药料,制作炸药,并与黄兴取得联系,黄从东京给他送来弹壳,制成炸弹后派人秘密运往南京偏僻处试爆。此后一年间,蔡公以爱国学社为机关,以来自东京的军国民教育会成员何海樵、杨笃生、吴樾为骨干,组织暗杀团,拟定的第一个暗杀对象竟是慈禧太后!

鉴于形势的发展,为配合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国内外革命组织的活动,蔡公认为有必要在江浙成立一个革命组织,他与陶成章、徐锡麟及狱中的章太炎商议改组暗杀团,重订章程,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光复会”,他被推举为会长。此时的蔡公,已与孙、黄并列,成为当时三大革命团体的首领之一。

短短六年时间,蔡公从一个前程远大的翰林学士转变成一个革命党首领,其经历眼花缭乱,犹如好莱坞大片一样曲折惊险,清廷不藉改革还政于民、让权于汉,反以推行新政之名攘夺汉族官僚权力,集权于皇室亲贵,自私短视,与民为敌,终将体制内大批有理想、有抱负之硕彦英才逼入革命阵营。蔡公何等博学,何等练达,慧眼看透天下大势:反专制必倡民权,倡民权必兴排满,兴排满必闹革命,闹革命必立会党,亦步亦趋,终成圣果。

(南方周末2014-12-12,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蔡公虽然在感情上认同维新派的某些主张,但他认为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不彻底,没有在根本上培养人才,同时康、梁在变法失败后的逃跑让他轻视。

B.蔡公博学练达,慧眼看透天下大势,一担任中西学堂校长就摆脱了孔教的束缚,面对新旧激烈之争,他支持新派,强调革命要彻底,必须推翻满清。

C.本文多处应用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等描写呈现传主蔡公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

D.蔡公决定参加革命后,积极组织暴动和暗杀。在江浙成立一个革命组织,与孙中山、黄兴并列,成为当时三大革命团体的首领之一。

E.本文叙述了蔡元培在短短六年时间中的重要转变,描写了他抛弃满清政府,为救国全力奋斗的事迹,展现了他作为教育大家、革命首领的伟大人格。

14.首尾两段主要内容大致相同,请说明其理由及作用。

15.蔡元培从一个前程远大的翰林学士转变成一个革命党首领,请简要概括其转变过程。

16.蔡元培多次辞职展现出的人格魅力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原文谈谈给你的看法。

答案

13.(B)(D)(4分)每选对1处2分

14.(4分)(1)强调了时代背景:清政府的自私短视,与民为敌,点明主题,指出像蔡元培一样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投身革命的必然性。(2分) (2)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2分)

15.(6分)第一阶段:在清政府为官时期。深刻认识到中国的积弊,阅读西方新书,思考救国之道。

第二阶段:告别仕途,教育救国时期。推动新式教育,培养人才,编印教材。

第三阶段:革命党人时期。组织暗杀团,成立光复会,成为当时三大革命团体的首领之一。

(每阶段2分,意思对即可。)

16.(6分)蔡元培一生辞职多次,体现出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1)他爱国,追求思想进步,原则性强,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贪慕名利。(2)冷静深刻,对真理的追求和思考有科学精神;(3)刚正不阿,爱憎分明,反对专制,积极救国;(4)遇大事刚强有主见,敢于担当,不屈服恶势力。(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

【解析】

13.

试题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B项,“一担任中西学堂校长就摆脱了孔教的束缚”说法太绝对,原文是“已逐渐摆脱孔教的束缚”。D项,“积极组织暴动和暗杀”理解错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首尾两段主要内容大致相同,请说明其理由及作用”,这是考查文章中的某一段在文章段落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是考查首尾段落的作用。作用类题目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答题,内容包括强调的内容和对主题情感的作用,形式包括对题目、开头、上文、下文和结尾的作用。通过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就可得出内容上的作用了。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蔡元培从一个前程远大的翰林学士转变成一个革命党首领,请简要概括其转变过程”,这是考查学生的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清政府为官时期。第二阶段:告别仕途,教育救国时期。第三阶段:革命党人时期。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蔡元培多次辞职展现出的人格魅力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原文谈谈给你的看法。”本题主要考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类题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选择性——通常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看法,要求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种作答,并说明理由。二是开放性——大多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的,思维的空间比较广阔。三是联系性——一个题目有时包括几个有关联的问点,将答题者的思维引向深入。一、尊重文本,紧扣文本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随心所欲地作探究,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为此,首先要尊重文本,读懂文本。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以文本的整体倾向(特别是关键内容)为探究的出发点、落脚点;还要融入文本情境,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进而获得情感共鸣,形成自己的认识。其次,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再者,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际效果。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时要注意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式的探讨。二、深“入”慎“出”,紧扣题目要求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考题,将我们“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题目时,不仅需要我们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我们调集与文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另外,“有创意的解读”必须体现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备人文精神。所以同学们既要入乎文内——入乎文内,才能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所得和平素的知识积淀,冷静而准确地答好探究性阅读题。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相关题目

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
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
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下列行为中,有利于环境
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下列行为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 ①将废旧电池回收利用  ②推广使用乙醇汽油  ③尽量使用可降解塑料 
关于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政治因
关于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政治因素基本上不影响人口迁移 B、造成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是地区之间的人口数量不平衡 C.随着
Dad, my trousers are old. I want to buy a new     _____     .     
Dad, my trousers are old. I want to buy a new     _____     .           A. trousers                    B. one                         C. i
如图所示,在M、N处固定着两个等量异种点电荷,在它们的连
如图所示,在M、N处固定着两个等量异种点电荷,在它们的连线上有A、B两点,已知MA=AB=B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两点场强相同     B.A、B
_____ what I had originally thought, the trip turned out to be fun.   A. Instea
_____ what I had originally thought, the trip turned out to be fun.   A. Instead of           B. In spite of   C. Contrary to          D. Because of
以50千米/小时速度匀速行驶的出租车驶向25千米远的机场,不
以50千米/小时速度匀速行驶的出租车驶向25千米远的机场,不考虑汽车中途停驶,则需要      小时才能到达机场。出租车从高架匀速驶向地面时,出
人体淋巴细胞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A.蛋白质和多糖    B.
人体淋巴细胞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A.蛋白质和多糖    B.多糖和脂质      C.脂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脂质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