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全诗格调极为哀怨。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20.结合全诗理解,概括这首诗的尾联表现的思想情感,并指出时如何表现的。(6分)
19.AC(A项3分C项2分。)
20.(1)情感: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
(2)表现手法: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以景结情,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颇有韵致。(4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A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情感分析不全面。C项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归,一个魂不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比如A项对诗歌的主旨及情感分析有误。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期,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而边境却军备废弛,受到东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的不断侵扰。尽管欧阳修等少数大臣主张选将练兵,巩固边防,可是宋朝还是苟且偷安,忍辱求和。诗人为国家蒙受的耻辱而感到羞愧、愤慨,但又对此无能为力。在这痛苦的心情中,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这样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C项对诗歌中典故的运用分析有误,“青家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在感情上更进一层,同时,诗人的思绪也回到了现实。“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诗意而用了一个“魂”字,则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同时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形象,她满眼含着哀怨的泪水在“翠崖遗迹”之间飘荡。青草年年绿,此恨绵绵无绝期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理解,概括这首诗的尾联表现的思想情感,并指出时如何表现的”。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以及情感的表现方式。“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作者笔锋一转,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而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叹息”一词直陈心曲,既对远嫁女子的同情,首联和颔联中也有表现,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明确题干所问,一是问尾联表现的思想情感,二是问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叹息”一词表露作者情感,叹息的对象有三,一是远嫁女子,二是当朝统治者,三是世事。理解情感,首先应结合整首诗歌,比如首联颔联“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可见对远嫁女子的遭遇使同情的,“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诗人发自肺腑地提问:自古以来,有几个肉食者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又有多少美丽可爱的女子遭受远嫁的厄运,成为对外执行妥协政策的牺牲品?“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可见对统治者是不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