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 步骤1:在C中加入少量白磷并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

实验1:

步骤1:在C中加入少量白磷并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进入热水中发现白磷不燃烧;

步骤2:打开K1,关闭K2,将A中的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B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通过以上实验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它是  

实验2:研究CO2与NaOH固体的反应

步骤1:A中盛有稀盐酸、B中Na2CO3固体,C中NaOH固体

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变大,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

步骤2:依据以上实验现象,改进后重新添加药品,进行实验2.

步骤3:打开K2,关闭K1,将A中液体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K2上,发现木条熄灭,问上述操作的目的  .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说明CO2与NaOH固体发生了反应,后续实验的操作与现象为  

答案

分析:

实验1: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可知,将A中的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据此写出化学反应式;

实验2:根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特点分析操作目的;证明生产的气体二氧化碳减少了,就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了.

解答:

解:实验1: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C中的白磷是可燃物,加入热水后也可以使白磷达到着火点,但这时C中的白磷不燃烧,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当打开K1,关闭K2,将A中的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说明这时满足了白磷燃烧的条件,即达到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氧气来自B中发生的反应.B装置可以做固体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所以在B中生成氧气,就要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所以B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通过这个实验也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故答案为:2H2O22H2O+O2↑;与氧气接触.

实验2:步骤1中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变大,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说明气球内还有气体没有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说明CO2与NaOH固体的反应.

所以进行改进后,继续实验.实验1中气球没有明显变瘪,应该是装置中的空气不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结果.

所以进行实验2时,打开K2,关闭K1,将A中液体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K2上,发现木条熄灭.这样做的目的一则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二则验证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然后进行后续实验,打开K1,关闭K2,气球变大,所以生成气体二氧化碳,然后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变瘪,气球内的二氧化碳与C中的氢氧化钠固体反应了.

故答案为:排出装置中的空气,并验证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打开K1,关闭K2,气球变大后,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变瘪.

相关题目

如果将中国隋唐科举制与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
如果将中国隋唐科举制与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相比,其作用一致的是 A.实现了选贤任能 B.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C.推动民主政治
已知下面三个数据:①7.2×10-4 ②4.6×10-4 ③4.9×10-10,分
已知下面三个数据:①7.2×10-4 ②4.6×10-4 ③4.9×10-10,分别是三种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若已知这些酸可发生如下反应:NaCN+HNO2===HCN+NaNO2;NaCN+HF===H
设每天从甲地去乙地的旅客人数为随机变量,且。记一天中
设每天从甲地去乙地的旅客人数为随机变量,且。记一天中从甲地去乙地的旅客人数不超过900的概率为,则的值为(参考数据:若,有,,) (    )
动点A在圆x2+y2=1上移动时,它与定点B(3,0)连线的中点的轨
动点A在圆x2+y2=1上移动时,它与定点B(3,0)连线的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只有一种元素的单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只有一种元素的单质呈液态B.周期表中所有元素都是从自然界中发现的C.过渡元素不全是金属元素D.常温常压下,
 What’s your _______ for being late again ?     A. idea         
 What’s your _______ for being late again ?     A. idea                  B. key                 C. excuse                      D. news
若单项式与的和仍是一个单项式,则=     。
若单项式与的和仍是一个单项式,则=     。
20世纪以来,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共同问题,以下
20世纪以来,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共同问题,以下两幅图反映的问题是( ) A.地球生态环境恶化          B.核战争的威胁 C.国际恐怖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