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学的三种精神 宋石南 青年来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学的三种精神

宋石南

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尽管现状灰暗,我们依旧可以憧憬更明亮的未来。也许有那么一天,中国的大学能够真正拥有独立地位、学术自由和批判精神,成为“追求真理的民主机构”。到那时,大学是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     )          (5分)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通识教育既要培养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

E.大学里的师生都在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这就是中国大学的现状。

6.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3分)

A.大学精神就是自由、通识、德性,三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

B.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所有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7.请分别概括大学精神之自由、通识及德性的内涵。(4分)

8.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规定,工科学生要学习的人文课程占总课时的22%。请用文中的观点,对麻省理工学院这一要求的合理性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5.A D

6.B

7.(4分)①自由是指思想上的自由。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不受权力、功利、庸俗的影响。②通识是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能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能运用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③德性是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8.(4分)①通识教育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工科学生学习人文课程,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健全地发展,能更好地适应公共生活。②大学教育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自省,教会学生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人文课程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做更有价值的人,尽力追求真善美。(每一点2分,文中观点、分析事例各1分)

【解析】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B.原文“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是选择关系,而选项变成了并列关系。C.主宾倒置,原文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E.强加因果和把未然说成已然。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大学精神”,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B项原文“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不是“不重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先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大学精神之自由、通识及德性的内涵”,然后到文中圈定语段。本题回答时可从文章第4.5.6.7段中概括出来。注意答案语言的简洁。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

试题分析:作答本题时先找出文中的观点“体现了大学精神中的通识;体现了大学精神中的德性。”这两个观点出发思考。可以参考文中的一些语段“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分条概括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相关题目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点燃羊毛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点燃羊毛纤维时会闻到烧焦羽毛气味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C.将二氧化
句子翻译 1. 我们希望你梦想成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翻译 1. 我们希望你梦想成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Lucy喜欢阅读,她每天到图书馆许多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形象地把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划分为“脑袋国家”和“
有人形象地把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划分为“脑袋国家”和“躯干国家”。“脑袋国家”通过生产和输出知识支配“躯干国家”,“躯干国家”受“脑袋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nm~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nm~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某研究所将纳米碳均匀的分散到蒸馏水中,得到的物质 ①是溶液  ②具有介稳性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于是,吴仁宝创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于是,吴仁宝创造性地在全村开展了旷日持久的“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的“六爱”教育,把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中指出“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中指出“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
6..《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
6..《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对材料中的“周制”理解正确的是( A.
    如图所示,密度为的液体中有体积均为的、、三个实心
    如图所示,密度为的液体中有体积均为的、、三个实心物体,正在向上运动,静止,正在向下运动,此刻它们受到的浮力分别为,三者的大小关系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