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然而,近年频频爆出的关于“扶不起”(面对摔倒的路人,不肯、不敢上前搀扶等现象)种种负面新闻, 人们开始怀疑我们这个社会是否正遭遇“道德寒冬”。面对这一窘境,深圳市的做法是: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深入挖掘人们内心深处向善的因素,树立助人为乐的道德典范;率先制定《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让那些主动去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使扶得起变成人人欲为的德行,实现由“不扶”到“扶”的变化。20111220日,年近七旬的范伯伯晨练摔倒受伤,众路人接力救援令其热泪盈眶,感叹说“深圳不缺好心人”。

1)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深圳市是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

2)请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分析由“不扶”到“扶”的道德风尚的变化。

3)结合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树立正确道德观念重要性的理解。

答案

1)①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②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

制定救助行为保护法规,保护救助人的合法权益,使道德建设与法律法规相协调。

④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树立助人为乐的道德典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每个要点3分,只要回答出其中任意三个要点,即可给9分)

2)①“扶”与“不扶”作为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实现由“不扶”到“扶”的变化。

②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由“不扶”到“扶”,使“扶得起”变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3)①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有利于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判、形成良好道德风尚,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②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有利于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扶”与“不扶”、“助”与“不助”的冲突时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勇敢地担当起社会责任。

③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自觉地维护人民的利益。

(考生若回答出“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给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0分)。

相关题目

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都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
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都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新的科学研究发现,专门的成熟细胞可以重
下列各项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有(   )
下列各项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有(   ) ①DNA复制  ②RNA复制  ③转录  ④翻译  ⑤逆转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
由下图“1996年浦东新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图”可知( )A.浦
由下图“1996年浦东新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图”可知( )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农业 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 C.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
Na2SO4和CaSO4组成的混合物中,测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若
Na2SO4和CaSO4组成的混合物中,测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若再计算混合物中的下列各项:①硫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钠元素的质量分数 ③CaSO4的质量分数
已知R原子有b个中子,R2+核外有a个电子。表示R原子符号正
已知R原子有b个中子,R2+核外有a个电子。表示R原子符号正确的是( ) A.R         B. R C. R    D.R
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
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密度与体积成正比 B.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
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    )     A.CO2:“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    
的三个内角为A,B,C,若,则sinBsin C的最大值为(   ) A        
的三个内角为A,B,C,若,则sinBsin C的最大值为(   ) A               B   1                C                    D  2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