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 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 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 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5.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 C    15.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相关题目

我国盛产的八角茴香中存在莽草酸(C7H10O5)。由它合成的“达
我国盛产的八角茴香中存在莽草酸(C7H10O5)。由它合成的“达菲” (C16H31O8N2P)是抗H1N1流感的一种药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莽草酸由三种元素组
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它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B.缺乏无
下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区域等高线图
下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区域等高线图”。读图回答27~29题。 27.引起图示区域植被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纬度位置
下列风俗习惯或文化传统中,体现蒙古族人文特色的是(  
下列风俗习惯或文化传统中,体现蒙古族人文特色的是(    ) A.元宵节         B.泼水节         C.那达慕节         D.丰收节
既是“千岛之国”,又称为“火山国”的国家是        
既是“千岛之国”,又称为“火山国”的国家是                  (      )     A 、马来西亚      B、菲律宾       C、印度尼西亚    
计算:(-1)2+( π -3.14)0-|-2|.
计算:(-1)2+( π -3.14)0-|-2|.
武汉市和襄樊市分别湖北省的两个重要城市,从襄樊市到武
武汉市和襄樊市分别湖北省的两个重要城市,从襄樊市到武汉市的路程大约300公里,在这个近似数中有效数字是 .
江苏省连云港新海高级中学1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
江苏省连云港新海高级中学1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无内容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