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

1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①蔡家亲:指表亲。

(1)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韦苏州(韦应物)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白居易)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请简要分析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诗“优”在何处。(4分)

(2)简要分析此诗表达出的作者感情。(4分)

答案

 

(1)这三句诗都人树并写,以景衬情,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但司空曙的诗句写了夜雨、昏灯、黄叶树、白头人,形象更加具体鲜明,使读者感受更为真切。(4分,意思对即可)

(2)前四句抒写了处境困顿、年岁已老、孤独落寞之悲(2分);后四句悲中带喜,“愧”字表现了悲凉的心情,最后一联写见到知心亲友的喜出望外。(2分)(4分,只答出悲喜两种心情可得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比兴兼用,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实,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的艺术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题目

有机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8.5,其结构简式如下(-R-表
有机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8.5,其结构简式如下(-R-表某种烷基),已知在光照条件下,A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时只得到一种产物,A在
有一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X(g)+3Y(g)2Z(g);ΔH<0,为了使平衡
有一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X(g)+3Y(g)2Z(g);ΔH<0,为了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应选择的条件是①高温 ②低温 ③高压 ④低压 ⑤加催化剂 ⑥分离出Z A
科学家通过监测发现,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地球两极
科学家通过监测发现,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地球两极附近都在变化。这体现的哲理是(    )  A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
(2013北京四中摸底)如图1所示,物块A、B叠放在粗糙的水平
(2013北京四中摸底)如图1所示,物块A、B叠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水平外力F作用在B上,使A、B一起沿水平桌面向右加速运动。设A、B之间的摩擦力为f
已知点A在x轴上方,到x轴的距离是3,到y轴的距离是4,那么
已知点A在x轴上方,到x轴的距离是3,到y轴的距离是4,那么点A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
28.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28.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20世纪50、60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
20世纪50、60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 A.带动其它部门发展       B
窗前的树 (1)我家窗前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窗前的树 (1)我家窗前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2)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发出米粒大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