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22分) 寒  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22分)

寒  色               龙应台

⑴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⑵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⑶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⑷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⑸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⑹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⑺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⑻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它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⑼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⑽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⑾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⑿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⒀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⒁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⒂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8.结合全文,分点概括作者所揭示的“家”的内涵。(6分)

9.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10.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深厚,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8.B、E

9.“家”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①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②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③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6分。答对一点给2分,三点都答对给6分)

10.内容上:文中这一唱三叹的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首尾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一唱三叹,富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每答对一方面得3分,共6分。)

【小题4】①这段文字揭示文章主题,指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文章第五段和第十二段,作者有意选择相同的细节和情境,前后照应,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变化,由获得父母之爱的子女,变成给予子女爱的父母,身份变了,但亲情没变,一以贯之,强调亲情的永恒。②这段文字含蓄地指出家的内涵与永恒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唤醒我们对亲情的珍视。文章通过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两组对比,旨在强调家的美好与易碎的特点。家是美好而易碎的,但亲情却是永恒的,因此我们要珍视亲情,与亲人和谐相处,在接受亲人关爱的同时,也要勇于向亲人表达我们的爱。 ③现实生活中,像“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要及时孝敬父母,不要在亲人离去之后再后悔。在与亲人发生矛盾时,要多体谅,多包容,营造出一种和谐而温馨的家庭的氛围。因为只有和谐的家庭氛围,才体现出“家”的永恒的主题。(6分。① ②两点,任答对一点得3分,联系实际如③,得3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8.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部分进行认真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B项中“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这一结论错误。此处通过反复和照应,揭示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E项中“浓郁的伤感况味”和“深深的悲凉”以及“悲剧色彩”显得武断。文章虽然以“寒色”为题,多少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但主题还是通过对“家”的内涵的阐发,表现亲情的恒远流长,所以“家”的温馨感应该是文章的主要色调。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筛选出有关“家”的论述,然后再归纳整理。从文本中可看出,文本对“家”的内涵的论述主要站在三个角度,一是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二是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三是有儿女时,从这三个角度出发,不难分析出文本关于“家”的内涵的认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注意这句话在文本中的位置及其同上下文的关系。然后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作答。比如,在内容上,这一唱三叹的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在结构上,这个反复出现的语句既能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首尾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又富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回答此题,要围绕“家”与“永恒”的关系来探究,并且要结合文本内容作答,不能架空分析。可从这段文字对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分析,指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也可从这段文字对揭示家的内涵与永恒之间的内在联系方面分析。还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像我们要及时孝敬父母,不要在亲人离去之后再后悔。在与亲人发生矛盾时,要多体谅,多包容,营造出一种和谐而温馨的家庭的氛围,等等。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相关题目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
若不等式︱x-a︱-︱x︱< 2-a2 当x∈R时总成立,则实数a的
若不等式︱x-a︱-︱x︱< 2-a2 当x∈R时总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2,2)                 B.(-2,1) C.(-1,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圆的圆心坐标分别为(-3,0)和(0,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圆的圆心坐标分别为(-3,0)和(0,4),半径是方程的两根,那么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 A、外离       B、相切 
下列各组事物,全属于自然景观的是( ) A.鼓浪屿、日月潭
下列各组事物,全属于自然景观的是( ) A.鼓浪屿、日月潭、路南石林 B.天涯海角、乐山大佛、长江三峡 C.北京故宫、苏州园林、“锦绣中华”
(6分)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科学家通过
(6分)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科学家通过对       的纵向比较和对                   的横向比较来推断生物进化的大致
鲫鱼、虾、蚌、蟹都生活在水中,若将它们分成两类,其依
鲫鱼、虾、蚌、蟹都生活在水中,若将它们分成两类,其依据是A.是否用肺呼吸    B.有无脊柱     C.体温是否恒定    D.是否胎生 
  向盛有硫酸铜水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首先形成难溶物
  向盛有硫酸铜水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首先形成难溶物,继续添加氨水,难溶物溶解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下列对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
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
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现象或事实解释 A用热的纯碱溶液洗去油污Na2CO3可直接和油污反应 B漂白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