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作为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曾应邀参加北京当地某电视台的节目录制。那次节目现场,有个跳新疆舞的男孩引起了他的注意:孩子能歌善舞,很有表演才能,但却让人感觉“不舒服”。男孩演唱的全都是爱情歌曲,歌词与大胆的情爱表达有关。小家伙一边抑扬顿挫地引吭高歌,一边向台下的女性观众抛媚眼,极尽挑逗之能事……
孙云晓愤怒了。他在节目录制间歇找到孩子。
“你多大了?”
“7岁。”
“你刚才唱的那些歌,自己明白其中的意思吗?”
似懂非懂地摇摇头。
“为啥要做出那些哗众取宠的动作与表情?”
没有作声……
孙云晓后来知道,这孩子早几年就已走上舞台表演。在电视导播与摄制组的策划和指导下,他的怯场与难为情很快就消失了,大胆与暴露成了家常便饭。而男孩获得的,竟是台下观众一片惊奇与兴奋的欢呼与掌声。童趣与天真,开始离这个孩子越来越远。
又一个电视节目录制现场,这回是一档谈话类节目。孙云晓的注意力再次聚焦于现场唯一的一个孩子身上。节目开拍,只见孩子像个老演员一般,不但“接口令”快速敏捷,而且油腔滑调,一直对在场成年人的观点提出辩驳、胡搅蛮缠,时不时地冒出很多成人化语汇。
“这小家伙像是个职业的儿童嘉宾,身上一股浓重的职业味儿!”孙云晓回忆,电视导演不断地露出微笑,拍摄完毕后一个劲儿拍着孩子的脑袋,对其称赞不已。这一切,让孙云晓觉得“恐怖”。
而今,电视选秀节目已经遍地开花,观众的期待也日益高涨,口味越来越难以捉摸。俊男靓女这类“青春宝贝” 不再是收视率的保证,穿着奇装异服、以“迷你版”成人形象示众的儿童一茬茬地出场。
请围绕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当孩子不再天真
同样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被热议的,还有儿童的成人化问题。演员宋春丽在两会上以自己亲身经历痛陈“成人化”儿童节目之危害,认为大量少儿不宜的内容充斥电视节目,严重危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
事实上,成人化的不仅仅是儿童电视节目,儿童服装、儿童玩具、儿童歌曲、儿童间的友谊……毫不夸张地说,今天几乎儿童的一切都在成人化。新华社“新华纵横”年初曾经报道,在浙江杭州的新华书店,一本名为《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的书堂而皇之地摆在儿童读物柜台,其中的内容不堪入目:“白雪公主与父亲乱伦,母亲因妒成恨痛下杀手,长发公主成为巫婆报复男人的工具……”而在沈阳的五爱市场儿童文具区,成人化的文具造型和图案更是比比皆是,一个笔袋上正在热吻的卡通男女图案旁边,写着火辣辣的说明——“对你的爱蠢蠢欲动”。
汗颜吗?无语否?且慢,因为还有更让人惊讶的事情发生。
有网友在论坛上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哥哥参加一个宴会,没带老婆去,我女儿问为什么不带舅妈去?她那个8岁的同学悄悄给她分析:“宴会有很多美女,你舅妈去了会吃醋的。”成人的话语,就这样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成人的思维,让本该童真的心不再单纯。
不单纯的孩子在舞台上是什么样?《半月谈》曾经报道称,在一些选秀舞台,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脱颖而出,父母的最大任务就是教导孩子如何讨好评审和观众。于是,荧幕上孩子们说话越来越圆滑,舞台上孩子们的表现越来越老成,甚至哗众取宠。“很傻很天真”的孩子不再吃香,“很黄很暴力”却能让他们脱颖而出。
当孩子沦为成人娱乐的附属品,天真就注定要过早地离他们远去。一部《观音山》让范冰冰直呼自己找回了少女时代,童星出身的她曾直言,十几岁成名令自己失去了对少女时期的体会。网友艾欣则在博客上讲述了自己观看某综艺节目后的感受:有一个小选手,大概只有7岁的样子,在海选晋级后就和妈妈说:妈妈,您太辛苦了,我只能用成绩来报道您,谢谢妈妈。说着说着,泪水就稀里哗啦往下流。“可我对眼前的这个小孩却没有丝毫的感动,甚至有点觉得这个小孩不那么可爱。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一个7岁的小孩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同样,去年在“中国达人秀”节目中成名的“小周立波”张冯喜,以模仿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而引发爆笑连连。但周立波本人对其的评价则耐人寻味:是个天才,但是没有天真。
失去了天真的童年,还是真正的童年吗?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一个人长大了若不能怀恋自己童年的痴拙,若不能默然长思或仍耿耿于怀孩提时光的往事,当是莫大的缺憾。
【解析】
试题分析: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材料作文,要认真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此为中心作文。写作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构思:
1.从教育者的角度去构思:(1)还孩子一个真正的童年。教育应该多一些反思。
2.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去构思:(1)请给我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片纯洁的净土。
其它立意只要吻合材料主旨亦可。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