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我所认识的钱钟书先生(有删节)
巫宁坤
①1939年冬我才进入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此时钱先生已离开了联大。我不但无缘受教,对他的才华风采一无所知,甚至连他的鼎鼎大名也毫无印象。
②1952年夏奉命前往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翻译处参加会议文件的中译英工作,有机会和钱先生共事,才有缘识荆。我孤陋寡闻,对他博通古今中外的学识和他在中外学术交流中的地位一无所知,因此在他面前并无“高山仰止”的感觉。我也没当过他的学生,因此也无从执弟子礼。两三个月朝夕相处,每天午餐后休息时间,我倒经常和他闲聊,东拉西扯。他对我这个无知后生毫无前辈的架子,平易近人,谈笑自若。
③1956年6月,我因中共八大翻译工作再次和钱先生共事。这次工作量非常大,参加的不仅有北京英语界许多专家,就连南京大学资深望重的范存忠副校长也被请来了。会议期间,大家一般在餐厅就餐。有一天,将近中午,钱先生来到我的办公室,把我叫出去,我感到有点意外。原来他当天中午要请范存忠先生在附近的莫斯科餐厅进午餐,邀我作陪,我真是受宠若惊。他还悄悄地跟我说,当时也在参加中译英的几位清华大弟子一再要请他吃饭,他都婉谢了,让我千万不要声张。
④大会闭幕以后,我和钱先生留下来,参加大会文件英译的定稿工作,合用一间办公室,一周工作6天,更是朝夕相处了。有一天,我看到一篇国家领导人的发言,觉得文字累赘,很难译成像样的英文,随口大声说:“你拿这种呆板的文章怎么办呢?”钱先生马上把一个手指放在嘴唇上“嘘”了一声。当时“双百方针”甚嚣尘上,我没想到以语多锋利闻名的钱先生竟会如此谨小慎微,心里很不以为然。不过一年多以后,我就以“言祸”获罪,从此和钱先生一别20余年。深夜扪心,想当年少不更事,自作自受,辜负了钱先生对我爱护的一番情意。
⑤1980年“改正”以后,我又重返京城同一所外语学院任教。当时钱老已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迁入副部级的高级住宅楼,在国内外声望日隆,听说络绎不绝的来访者已经常吃闭门羹。我在西郊住定之后,逐一探访了多年不见的师友。有一天,偕同内人李怡楷登门探访钱、杨二师。对我这个从死亡线上重返人间、一事无成的故人,他们两位却是热诚欢迎。没料到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钱老谈笑风生,天南地北,毫无倦意。临走时,他还坚持从二楼的寓所亲自送我们下楼到大楼门口。
⑥两天以后,我们就收到杨绛先生签赠怡楷的新近出版的《小癞子》《吉尔布拉斯》等数种译著。怡楷和杨先生是初次见面,怎么会一下特地寄赠这份重礼,我们不免有点儿纳闷儿。后来想起,那天在谈话中,二老从来没有就我们20多年来的坎坷经历问长问短,并不是他们冷淡无情,而是心照不宣吧,这些珍贵的馈赠,即时传达了无言的慰藉的深情。
⑦过了不久,我又冒昧带了小儿一村去拜见钱、杨二师,他们同样热情接待我们。钱老谈笑风生,主要自然是和我交谈,但他也绝不冷落我那高中还没毕业的村儿,跟他也有说有笑,不时冒出一两句俏皮话,引得村儿放声大笑。杨先生还一再给他拿巧克力吃,他更得其所哉。临走时,钱老同样坚持亲自送我和村儿下楼,站在门口 又讲了不少话。
⑧1985年,外面盛传钱先生简况状况欠佳,已遵医嘱谢客。可是钱先生还是慷慨答应面见我和美国教授李达三。几个月后,我又顺路看望钱老。我很高兴那些小道消息不免言过其实,却怎么也没料到那竟是我和钱钟书先生的最后一面。
⑨钱钟书先生走了,连骨灰也不让保存,他对人生这座“围城”的一切看得真透。一位友人悼念他的文章以两句杜诗为题:《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正如汪曾祺 所说,诗人从来都是寂寞的。不知为什么,我也觉得钱钟书身前就是很寂寞的,和那位千百年前哀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诗人一样。
15.作者要写“我认识的钱钟书”,开篇却从二人无缘得见的西南联大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6.作者说自己“辜负了钱先生对我爱护的一番情意”,请举例说明哪些行为是钱先生对作者的爱护。(4分)
17.文章第⑥段末尾说“并不是他们冷淡无情”,请用你白己的语言概括出作者这样说的三点理由。(6分)
18.文章开头说钱先生待人“平易近人”,中间又说“络绎不绝的来访者已经常吃闭门羹”, 这在钱先生身上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