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文化传统不具备有形的实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文化传统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文化传统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生活对于民族的每个成员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而互相激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所以,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以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尔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加入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①之感①。

历史上有所谓文化危机、精神危机、信仰危机时代,那是说文化传统发生了问题。这时需要的是冷静分析,分析传统中哪些成分变得无理了,现实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抛弃不合理的,传统始得与现实相安于无事。

(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原文有改动)

【注】①橘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后用“橘化为枳”表示生物的品质因环境不同而发生改变。

4.下列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化传统是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的一种民族精神。

B.文化传统即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的形而上的道,一般说来它是一种惰性力量。

C.文化传统对本民族人民而言,是起着规范思维方法、支配行为习俗、规定价值取向等作用的一种重要力量。

D.文化传统是那些为某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互相激荡、长期积累的产物。

5.下列对“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之感”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句中的“其”指的是“传统的一个新成分”。

B.“与原型的同异”中的“原型”指所学的外来文化。

C.“虽未必面目全非”,意味着“学习所取、交流所得”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后有可能是“面目全非”的。

D.整个句子强调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有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为后盾,民族的某个成员酿出的独特心理,便可以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

B.拥有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团结、一个国家能够完整的前提和保障。

C.文化传统的变化往往需要经过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并经过自己文化传统的整合。

D.文化传统如果出了问题,就可能使某一时代出现文化、精神、信仰等方面的危机,这时就需要冷静分析,合理选择。

答案

4.B

5.D

6.A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关键词“文化传统”。A项对应的区间在第二段,C项和D项对应的区间在第三段,通过对照不难看出,这三项的表述和原文中表达一致。B项与第一段中的“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相比,“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的”这一表述不够准确、全面。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一般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概括文章的内容。B项错在表述不够准确、全面。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之感”的理解,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对全句含意的理解出现偏差,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该句强调的是变化后的文化传统与原来的不同,而非强调变化的必然性。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文中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比如本题中的“橘枳之感”。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本题所考的句子出现在第四节的结尾,诗歌总结句,含义应该在第四节体现。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A项条件不充分,文中还有“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这一条件。B项在原文中的相关表述是第三段中的“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C项在原文中对应的区间是第四段。D项在原文中的相关表述是第五段中的“历史上有所谓文化危机、精神危机、信仰危机时代,那是说文化传统发生了问题。这时需要的是冷静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是条件不充分。

相关题目

(单选)某电场的部分电场线如图所示,A、B是一带电粒子仅
(单选)某电场的部分电场线如图所示,A、B是一带电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运动轨迹(图中虚线)上的两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粒子一
— Are those______ shoes?     ---No ,they’re not          .  
— Are those______ shoes?     ---No ,they’re not          .       A. your  ;my          B. your; mine     C. yours; my           
下面的原子或原子团,不属于官能团的是A.OH-    B.―OH 
下面的原子或原子团,不属于官能团的是A.OH-    B.―OH    C.―NO2      D.C=C
《走近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
《走近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
用计算器计算:
用计算器计算:
在匀强磁场中有一线圈,磁感应强度与线圈平面的夹角为α,
在匀强磁场中有一线圈,磁感应强度与线圈平面的夹角为α,已知穿过这个线圈的磁通量为Φ,线圈的面积为S,这个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          
某草原上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某草原上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A.总数量调查法              B.标志重捕法   C.样方法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