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寒食雨二首①(其二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寒食雨二首(其二)

苏 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 ①元丰三年(1080),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寒食节。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17关于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 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 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 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E. 这是一首逢寒食节遇雨抒情的感怀诗,抒发了诗人因被贬黄州而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与悲痛之情,以及无穷的感伤。

18苏轼的《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与此诗同期,但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却与本诗有很大差异,试就二者的不同做简要分析。

答案

17CE

18《定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归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从中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寒食雨二首(其二)》则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自己打算学习阮籍穷途而哭的生活,别世出道,抒写出对政治的冷淡和但求平静无事,免遭迫害,除此之外,别无他念的真 性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本诗的理解和赏析C项,被贬黄州后苏轼锐气大减,精神萎靡不振,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他消极应付、度日如年,直到看见乌鸦衔起人们烧剩的纸钱,才想起寒食已至。E项,本诗抒发的是人生最为困顿、失意时的穷愁,不单单是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

1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感情表达的分析。《寒食雨二首(其二)》,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说是要学阮籍穷途之哭,表达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定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归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从中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相关题目

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
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淡水资源丰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
嗅细胞能感受气味分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嗅细胞是
嗅细胞能感受气味分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嗅细胞是物理感受器            B.嗅细胞将气味刺激转换为电信号 C.嗅细胞能产生嗅觉      
(12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12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华儿女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为了民族的振兴,探
 说到“知心朋友”,“管鲍之交”堪称历史上的美谈,正是
 说到“知心朋友”,“管鲍之交”堪称历史上的美谈,正是由于鲍叔牙的竭力保举和推荐,管仲才免于死罪和得以重用。春秋时期重用管仲为相的诸侯
已知f(x)是奇函数,且当x<0时,f(x)=x2+3x+2.若当x∈[1,3]时
已知f(x)是奇函数,且当x<0时,f(x)=x2+3x+2.若当x∈[1,3]时,n≤f(x)≤m恒成立,则m-n的最小值为( ) A.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 
下列字形有两个错别字的-项是 ( ) A.满腹经纶 锋芒必露 卑
下列字形有两个错别字的-项是 ( ) A.满腹经纶 锋芒必露 卑躬曲膝B.寥若晨星 不加思索 相辅相成 C.轰堂大笑 自出机杼 厚古薄今D.甘拜下风 英雄辈
环境承载力是相对固定的,不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环境承载力是相对固定的,不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