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寒食雨二首①(其二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寒食雨二首(其二)

苏 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 ①元丰三年(1080),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寒食节。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17关于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 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 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 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E. 这是一首逢寒食节遇雨抒情的感怀诗,抒发了诗人因被贬黄州而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与悲痛之情,以及无穷的感伤。

18苏轼的《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与此诗同期,但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却与本诗有很大差异,试就二者的不同做简要分析。

答案

17CE

18《定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归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从中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寒食雨二首(其二)》则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自己打算学习阮籍穷途而哭的生活,别世出道,抒写出对政治的冷淡和但求平静无事,免遭迫害,除此之外,别无他念的真 性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本诗的理解和赏析C项,被贬黄州后苏轼锐气大减,精神萎靡不振,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他消极应付、度日如年,直到看见乌鸦衔起人们烧剩的纸钱,才想起寒食已至。E项,本诗抒发的是人生最为困顿、失意时的穷愁,不单单是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

1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感情表达的分析。《寒食雨二首(其二)》,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说是要学阮籍穷途之哭,表达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定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归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从中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相关题目

今年的海南省中考体育成绩提高到5分,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
今年的海南省中考体育成绩提高到5分,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对下列体育活动分析正确的是A.仰卧起坐相当于费力杠杆,引体向上相当于省力
 “第五届国际青少年黑森林文化艺术节”将于2015年7月18日
 “第五届国际青少年黑森林文化艺术节”将于2015年7月18日在德国弗洛依登拉开帷幕。届时,来自中国、德国、巴西等国的青少年音乐艺术爱好者,将
We all know that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a great success.  A
We all know that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a great success.  A.kept                B.showed         C proved         D.remained
.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
.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②工业革命     ③殖
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绝缘细圆环带有等量正电荷,电荷在
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绝缘细圆环带有等量正电荷,电荷在圆环上的分布是均匀的,两圆环相隔一定距离同轴平行固定放置,B、D分别为两环圆心,C为BD
有专家提出水循环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大类,下图
有专家提出水循环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大类,下图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①②③⑦分别表示 A.地表径流、地下径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直奔月球,在距月球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直奔月球,在距月球表面200 km的P点进行第一次变轨后被月球捕获,先进入椭圆轨道Ⅰ绕月飞行,如图所示.之
是定义在上的偶函数,且在上是增函数,则与的大小关系是__
是定义在上的偶函数,且在上是增函数,则与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