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10分)(1)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10分)

(1)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日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埕甓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俺饰郜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人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怍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2)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仪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人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 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两段文字的主题内容。(4分)

(1)                                 

(2)                                 

2.第(1)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等修辞手法,它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3.第(2)段中引用高尔基的话,其作用是?(2分)

4.作者为什么写自己心中伟人平庸粗鄙的一面?(2分)

 

答案

1.(1)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锐利(2)描写了托尔斯泰的眼睛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2.比喻、夸张,作用:突出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

3.从修辞方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洞察力。

4.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概括时注意人物、情节即可。

2.本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鉴赏语句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在分析效果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此处为突出人物的特征。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对“托尔斯泰”的描写来分析即可。

 

相关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下图回答(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下图回答(1)—(5)题   (1)A地和B地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2000~4000m    B.1000~3000m    C.3000~5000m    
32.It’s amazing how closely Brian and Steve__________each other. A.look   
32.It’s amazing how closely Brian and Steve__________each other. A.look         B.compare          C.resenble         D.equal
关于金属腐蚀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古代金
关于金属腐蚀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古代金银制品能保存至今是因为它们金属活泼性强 B.铜器保存在潮湿的空气中不会生成铜绿 C.
已知相内含的两圆半径为6和2,则两圆的圆心距是       
已知相内含的两圆半径为6和2,则两圆的圆心距是                  (     )     A、8          B、 4           C、2         
人口最少的直辖市是(    ) A.北京       B.上海       
人口最少的直辖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重庆         D.天津
 (1)烧瓶A中加入碎瓷片,其作用是         ;装置C处
 (1)烧瓶A中加入碎瓷片,其作用是         ;装置C处烧杯中加冰水的作用是__   ___          _。(2)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  
(08海南卷18)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
(08海南卷18)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