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5―7题。
有人说2006年是草根文化全面崛起的一年。从“超女”的热天下到“胡戈”的火四方,从北京的郭德纲相声到上海的蔡嘎亮脱口秀……来自民间的草根艺人通过网络、博客、影视等传媒,大面积地占领了人们的生活舞台,让鲜活泼辣、肆无忌惮的“草根文化”成为与精英文化相抗衡的一股新势力。
面对这样一个草根群体和由他们派生的草根文化,一些专家学者会毫不客气地批评为低俗、哗众取宠、难登大雅之堂等等,但草根文化确实是因“俗”才可爱的。它不像“庙堂文化”那样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同底层人民零距离、心连心。这样的亲和力和民间根基很容易让老百姓接受。
“勇于尝试、不计得失”被一些社会学者视为大众社会心理的积极转变。第一批成功的“草根英雄”,很快成为当今年轻人的偶像――在郭德纲的剧场里,众多“钢丝”高举条幅,不惜巨资支持与追捧偶像;在“超女”的全国巡演现场,每当主持人念出一个名字,全场就掌声雷动,一呼百应,粉丝们因为得到一个偶像签名,就热泪盈眶……
当越来越多的“草根艺人”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草根文化的弊端和缺陷也暴露无遗。“超女”们的名气大实力弱、郭德纲的拿熟人和亲友开涮、蔡嘎亮的“有色”笑话上电视等等,让人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事实:“草根文化”并非优秀文化的代名词,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辩证看待。有学者直言不讳地指出,大众确实需要娱乐,关键是我们怎样调整娱乐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应该让公众参与到“如何避免低俗化”的讨论中并形成舆论监督。
草根文化中取悦、迎合大众的那部分内容,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使草根文化贴近大众、生命力顽强,也可能使其变成“伪文化”和“劣文化”。因此,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
以原生态、粗、俗见长的“草根文化”,正面临难登大雅之堂的真实困境。一些著名艺术家就批评郭德纲说,为了剧场效果不择手段,什么笑料都用,失去了艺术的追求。针对在上海走红的蔡嘎亮,上海市曲协主席说:“他们不是专业演员,他们说的不是曲艺。”
其实“俗”并不可怕,如今被我们供奉在艺术殿堂里的“高雅艺术”当年也是“草根文化”。从《诗经》到《国风》、从元曲到京剧,无不来自民间,经历了一个由民间到官方、由草根到庙堂的发展过程。因此,所谓的“草根”发展到一定时期,很可能会影响主流文化甚至被后者吸收,从而真正步入艺术的殿堂。关键是我们怎样引导“草根文化”的健康发展,而“草根文化”本身也面临一个自我提高的课题。
5.根据文章,下列关于“草根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根文化”以其鲜活泼辣、肆无忌惮的特点,大面积地占领了人们的生活舞台,并成为与精英文化相抗衡的一股新势力。
B.“草根文化”具有很容易让人们接受的亲和力,不像“庙堂文化”那样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同底层人民零距离、心连心。
C.“草根文化”有一定的弊端和缺陷,并随着越来越多的“草根艺人”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而暴露无遗。
D.“草根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贴近大众、生命力顽强的长处,又有可能演变成“伪文化”和“劣文化”的缺陷。
6.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在民间根基上全面崛起的草根文化却被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低俗、哗众取宠和难登大雅之堂。
B.因“俗”才可爱的草根文化确实得到了众多“钢丝”“粉丝”们由衷的支持和热烈的追捧。
C.肯定草根文化而不鼓吹偶像崇拜,同时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娱乐媒体必须深思的问题。
D.并非优秀文化代名词的“草根文化”,是有精华也有糟粕的原生态的东西,必须辩证看待。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草根文化之所以火爆,其原因之一是草根艺人们通过网络、博客、影视等传媒,大面积地占领了人们的生活舞台。
B.一批“草根英雄”成功的奥秘是被一些社会学者视为是大众社会心理的一种积极转变的“勇于尝试、不计得失”。
C.当年带些“俗”气的“草根文化”其实并不可怕,经过一定的发展,如今都成了供奉在艺术殿堂里的“高雅艺术”。
D.以原生态、粗、俗见长的“草根文化”,如能健康发展,自我提高,放大其“励志”的因素,可望真正步入艺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