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关于人的生死观(节选) 人类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关于人的生死观(节选)

人类何时才具有理性的生死观?依我看,这主要决定于两项因素:一是,依靠文明程度的逐渐提高,特别对自然界现象有超脱蒙昧的认识,也就是有某种朴素科学观念的产生;其次,积长期的生活经验,对人生苦难有进一步的认识,开始懂得人之生老病死本无可避免,人间的真苦难在于社会不公,贫富悬殊,一部分人统治、压迫、剥削另一部分人,人和人之间展开对于权力和经济利益的争夺愈演愈烈,成为社会常态。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人深深地感觉到,人活着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甚至比死亡还要难受、还要可怕、还更令人屈辱。这实在是生不如死。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生死观自然而然要发生变化。中国到了周朝就起了一个大变化。周朝时提出“远鬼神、重人事”的治国方针。所谓重人事,就是将处理社会关系、重新确立新的宗法秩序、制定用于统治的“礼”摆在第一位,万事“礼”为首,人生的第一要义是遵礼守法,安份守己。尊天是必要的,但天命不足恃;鬼神也是要敬的,但办事不能只靠占卜问卦。人的苦难并非由天造成,实人自为之。夏日炎炎,冬夜严寒,“人生百岁,必归其居(就是说,不可避免地要归于死亡)”。相传姜太公有一本《家教》流传于世,其中有这样几句话:“罗网之鸟,悔不高飞;吞钩之鱼,恨不忍饥;人生误计,恨不三思;祸将及至,恨不忍之。”这就是说,人之招灾咎由自取,非“天命”使然。万事皆在人为,就是“天命”亦可抗争。

中国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虽有各种迷信观念盛行,但本土宗教意识淡薄,凡宗教都在政府当局控制之下(或被其利用),这是很了不起的。对此,有周一代功不可没。后世的人仍念念不忘此理,如宋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道:“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从春秋战国时代即先秦及其以后,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斗争加剧并趋于激烈,人类的知识积累多了,自觉性也增强了,于是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大进一步,开始形成各种各样的生命哲学。这里不必细说,只略提以下三种:

一是儒家的生死观。儒家思想在中国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它继承并发展了周代的“重人事”的主张,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也就是要珍惜生命,生尽其用,有所作为,建功立业。人虽终有一死,但若能“立功”、“立德”、“立言”,就可以做到“三不朽”。所以,总的说,儒家的生命哲学是相当积极的。

再就是道家的生死观。道家和儒家不同,不主张“人为”,而主张一切顺其自然——“道法自然”。人要做到“无为”、“无事”、“无欲”,天下才会太平,国家才能治好。老子说过一句话:“死而不亡者寿”。这里将死、亡两字分开,赋予不同的含义,所谓“不亡者”即相同于“不朽者”,人虽死而其名其功业长存于世,这才是长寿者。这和儒家的“三不朽”思想颇相似。然而,道家对生死的“无常”、生命的短暂,也发出过无奈的感慨,如庄子所说:“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接下来就是宗教的生死观了。在中国主要就是道教和佛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实际上,它是继承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求长生的欲望。“求长生”、“求仙”固然不能成真,但道教所创造的一套养生健身之术,有些如太极拳、练剑等倒颇有益于人的健康。佛教在中国的传布使灵魂之说大为盛行。佛教不承认生命“常住论”,也不承认生命“断灭论”,而提出一种所谓“因缘和合”的流动生命观(后来演化为“轮回论”)。等到传入中国,大乘代小乘而兴(大乘以救世利他为宗旨,小乘以修身自利为宗旨),人死要投胎转世轮回之说深入人心(这和佛教的“业力说”和“中阴身”说亦有关)。此外,又掺入了中国的许多迷信观念,于是相对于人间世界,便又创造出一个灵魂世界来。

(选自2007年第20期《新华文摘·关于人的生死观》有删节)

6.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朝的生死观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是遵礼守法,安分守己,听天由命。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的这句话也是周代生死观的体现。

C.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一切顺其自然,只有尊重天命、敬鬼神,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D.道家的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所以道教的生死观和道家生死观是同宗同源的。

7.下列关于生死观发展变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产生了某种朴素科学观念,这是理性生死观形成的一个因素。

B.积于长期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的不公,使人们深深感觉到人活着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甚至比死亡还要难受、还要可怕、还更令人屈辱,这些想法促进了生死观的发展。

C.周朝时提出“远鬼神、重人事”的治国方针,标志着中国生死观的一次变革。

D.从先秦及其以后,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斗争加剧并趋于激烈,人类的知识积累多了,自觉性也增强了,于是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大进一步。

8.试分析儒家生死观和道家生死观的异同。

答案

6.B

7.C

8.相同点:人生虽短暂,但功业是生命的延续。(答“人虽死而其名其功业长存于世”或者“若能‘立功’、‘立德’、‘立言’,就可以做到‘三不朽”也得分)

不同点:儒家生死观是相当积极的,道家生死观是相对消极的。 儒家生死观主张尊重生命,“重人事”,要生尽其用,积极有为;道家生死观尊重自然,道法自然,重天命,消极无为(最后一小句“消极无为”可以写成:人要做到“无为”、“无事”、“无欲”) 。

【解析】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仔细辨析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A选项参看第二段“万事皆在人为,就是‘天命’亦可抗争。”所以选项中“听天由命”是错的。C选项参看第二段,周朝时提出“尊天是必要的,但天命不足恃;鬼神也是要敬的,但办事不能只靠占卜问卦”,可见“只有尊重天命、敬鬼神才能……”曲解了原句的意思,而且这句话也不是道家思想的内容。D选项参看第七段:“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实际上,它是继承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求长生的欲望。”所以道教生死观和道家生死观并非同宗同源。故选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可从文本中找到与题干“生死观发展变化”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判断是否符合原文内容,C项中“标志着中国的生死观的一次变革”属于无中生有,理解失当。第二段原文说“中国到了周朝就起了一个大变化”,提出了“远鬼神、重人事”的治国方针,它的意思并不是说中国的生死观到周朝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所以选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从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①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②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准确地作出综合概括。例如本题可根据第5.第6段,根据“一是儒家的生死观”“再就是道家的生死观”的提示,从该段具体内容中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方面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相关题目

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
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灯丝电阻约为8Ω。(1)某同学连接的电路如图所示,请指出其中的两次错误或不妥:①___
2012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指要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加快社会
2012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指要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不懈探索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办好顺民意、保民安的实事好事,切实让全
  每年夏天合肥大圩葡萄远近闻名,吸引了不少游人去观赏
  每年夏天合肥大圩葡萄远近闻名,吸引了不少游人去观赏和采摘,当地人也自制了美味的葡萄酒供游人选购。下面是自制葡萄酒的过程,其中属于化
(15分)下面组图16是世界某两个地区图,和图中a、b两地的
(15分)下面组图16是世界某两个地区图,和图中a、b两地的气候资料图,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地同是               ­­­(气候类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对△连续作旋转变换,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对△连续作旋转变换,依次得到三角形①、②、③、④…,则三角形的直角顶点的坐标为 ▲  
读我国四省区轮廓图(比例尺大小不一致),回答问题 四省行
读我国四省区轮廓图(比例尺大小不一致),回答问题 四省行政单位与其简称对应正确的是     A.①—鄂         B.②一鲁                C
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
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
若x=1,y=,则x2+4xy+4y2的值是( ) A.2  B.4  C.  D.
若x=1,y=,则x2+4xy+4y2的值是( ) A.2  B.4  C.  D.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