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5题。 浅议“抄读” 郭启宏 ①凡出版物皆可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5题。

浅议“抄读”

郭启宏

①凡出版物皆可读,读法自是多样。有坐读、卧读,有朗读、默读,更有一种读法,前人谓之抄读。

②抄读由来已久。古代出版业不发达,书籍尤其宝贵,古人嗜学抄书,以抄为读,蔚然成风。宋人苏轼曾三抄《汉书》,东坡先生聪明绝顶,自称抄书乃“迂钝之法”,聪明人却偏用迂钝法,可见此法之不俗。明人张溥的书房雅号“七录”,有个缘故,原来他每读一篇文章,总要事先抄录下来,背诵一遍,然后烧掉,随后再抄录,再背诵,再烧掉,如此反复七遍,终于读熟记牢了。

③时至今日,不管市面上多么浮躁,抄读事业依旧。有不少从上世纪文化匮乏年代走过来的人,念念不忘当年如饥似渴抄读中外名著的往事。我从网络上得知,当今虽然流行“下载一族”,但是同时也活跃着“抄书一族”,更有“抄书癖”!据《中华读书报》载,在湖北安陆的大山里,有一农民用七年的时间抄写了《红楼梦》《三国演义》和唐宋诗词,总计1170万字。

④抄读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究竟原因何在?有人说抄读有“三益”:易于记诵,校正讹误,练笔习字。有人说抄读可以积累材料,厚积而薄发。有人说抄读有一种“雕塑感”,给读书人印象极深。还是梁启超高屋建瓴且又细致入微,他说:“发明的最初动机在注意,抄书便是促醒注意及继续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当读一书时,忽然感觉这一段资料可注意,把它抄下,……经过几次之后,每翻一书,遇有这项资料,便活跳在纸上,不必劳神费力去找了。”而在我看来,抄读的好处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加深记忆,存档备忘;二是增强理解,温故知新。

⑤当今,科技的发展导致出版物物质形式的不断改变,阅读与写作的状态也不断更易,电脑逼使人们换笔,网络向纸质出版物挑战……然而,有一样东西是永恒的,那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创造与发明的精神,以及坐实这种精神的学问的根基。正因如此,抄读永远具有生命力,同时也永远具有诱惑力。诚然,抄读的笔退位了,而敲击键盘的双手依旧灵动,从前抽屉里保存着的小册子、单纸片或者卡片之类,统统变成电脑文档里分门别类的一个个文件,而且永不褪色、永不发黄、永不磨损。

(选自《人民日报》2010316,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选文中的原话回答)

2.选文第②③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3.选文第③④段画线句子分别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各是什么?

4.下面的材料能否充当选文第④段的论据,请说出理由。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读书方法有很多种,除了文中提到的这几种外,请结合你的学习实际再举出一种读书方法,并谈谈它的好处。

答案

1.抄读永远具有生命力,同时也永远具有诱惑力。

2.不能颠倒,因为作者是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证明“抄读”由来已久,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证明“时至今日,不管市面上多么浮躁,抄读事业依旧。”第④段运用道理论证,引用梁启超的话,有力地证明了抄读的好处,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4.不能,因为此材料是写宋濂得书之难,而第④段的观点是“抄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抄读”的好处),材料与观点不符,所以不能充当论据。

5.示例:精读(细读)、泛读(略读、粗读)、圈点勾画法、批注法、比较阅读法等。读书方法的好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相关题目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
阅读《济南的冬天》语段,完成9~12题。(9分) (1)最妙
阅读《济南的冬天》语段,完成9~12题。(9分) (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中国涌流。从《百家讲坛》吸引数
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中国涌流。从《百家讲坛》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狂销300多万册,从古装影视剧热播到历史题材图书畅销,从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扩散运动就是布朗运动 B.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扩散运动就是布朗运动 B.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故液体表面存在张力 C.蔗糖受潮后会粘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节约水资源,防止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节约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不会造成水体污染的是( )。 A.生活污水随
、导致苏联(苏俄)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导致苏联(苏俄)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表 时间(年)19211923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23.1334.5544.24 A
24.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日寇野心既已爆发,必难再收
24.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日寇野心既已爆发,必难再收,东亚从此将无宁日矣。天灾频仍,匪祸纠缠,国家元气衰敝已极,虽欲强起御侮,其如力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10分,⑴~⑹每题1 分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10分,⑴~⑹每题1 分,⑺~⑻ 每题2 分)(选自2012春姜堰娄庄区七期中) ⑴桃李不言,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