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A(“宝” 在文中是名词作动词,看重的意思。)
6.B(B 均为连词,表顺承,“于是”。A中前“于”介词,译为“从”;后“于”也是介词,译为“比”。C中前“之”是助词,无义;后“之”也是助词,起“提宾”作用。D中前“以”介词,译为“把、拿、用”;后“以”是连词,相当于“从而”,连结果。)
7.D(③主要陈述的是郑主见识的短浅,④写伍员的仓皇逃亡,都与“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无关。)
8.D(D项说“用他的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显然与原文意思相悖。文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在此句中指小孩),儿子必取抟黍矣”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9、(1)断句: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必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诚恳地劝告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愤;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愤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
(2)翻译:①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的利益看作利益。(前“知”智慧,后“知”知道, “为”看作,错1处扣1分)
②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示”“取”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古代的人不是没有珍爱的东西,只是他们珍爱的东西各有不同啊。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
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伍员出逃,楚国紧急捉拿他,伍员逃到太行山望着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且老百姓聪明:它的国君是个昏庸的国君,不值得与他共事。”就离开郑国逃往许国,拜见许国国君向他请教应投奔何处。许公不回答,面向东南方向唾了一口,伍员郑重地拜了两拜接受赐教,说:“我知道应该投奔哪里了。”于是逃往吴国。途经楚国,来到长江边上,想要渡江,见到一位长者,用蒿划着小船,正要捕鱼,伍员来到长者跟前请求他摆渡自己过江。长者用小船横渡伍员过江。伍员问长者姓名,长者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身上佩带的宝剑送给长者,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愿把它献给您老人家。”长者不肯接受,说:“楚国的法律,捉住伍员的人,赏诸侯国爵位,赐上万间房屋,奖千镒黄金。昨天我摆渡伍子胥过江,尚且不贪图朝廷的赏赐,今天我怎么会接受你的千金宝剑呢?”伍员逃到吴国,派人到长江边去寻找长者,竟没有找到。姓名不可能打听到,本人又找不到。伍员每天吃饭时一定要祭祀他,祝祷说:“江边的长者!”做某件事,并不是为了某种利益才去做,大概只有江边的长者吧!
现在拿百两黄金和捏成团的黄米饭让孩子选择,孩子一定会选择捏成团的黄米饭;拿和氏璧和百两黄金让鄙陋无知的人选择,鄙陋无知的人一定会选择百两黄金;拿和氏璧和道理深刻的话让德才兼备的人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一定会选择道理深刻的话。一个人的智慧越通达,他所作的选择越精粹;一个人的智慧越粗疏,他所作的选择越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