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烛照无人苍茫时 杜怀超 ①水烛,其实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烛照无人苍茫时

杜怀超

①水烛,其实就是菖蒲,亦名香蒲。我更青睐于水烛这个诗意的名字,水是滋润万物的元素,烛是照彻万物的光亮,水烛拥有照彻水面之下与内心之中的光芒,是世间少有的音符,是充满灵性的想象。

② 水烛生活在水中,茫茫水域,无花无柳,却有这么一丛植物,从水底滋滋冒出来,遍身裹满碧绿,密匝匝地林立于水面之上,苍白空洞的时空充溢着生命的涌动。然后从深邃无言的水面上,从碧绿的内部,开始孕育,开花,到了秋天,茎干上端就会生出艳丽的蒲棒来,越到深秋越是膨大,颜色也由刚开始的淡黄逐渐变深,棕黄,直至绛黄。

③水烛本身的绿就够人细细品味了。能使一江春水,化作万顷绿波,摇曳在水波之上,拓展生命的足迹,让我们看到水是活的,甚至水面上的日子都是那么充满灵气。水烛看上去是纤弱的,不禁水面上的风雨,却蕴含着无限的坚韧之劲,从虚无处葳蕤一片绿地。在苍茫辽阔的水面上,一丛丛水烛在彰显着什么?一片水域的孤独伴随着一群水烛的孤独,一个万物相依的境界呼之欲出,水为水烛而生,水烛是点亮水的眼睛。那高飞的鸟群,偶然会把这片清凉的绿地当做停息的月台。

④ 每一种植物,都是一盏灯。水烛的最后,上演的是灯火星散的一幕:西风下,原本凌波的傲然,只幻成了一绺绺的丝缕、团絮状物,带着细小的种子飘散四方,无数鲜活幼小的生命从四面八方开始新的跋涉。而在水底深处,水烛的根依然还在。根在,水烛就不会消失,那光芒就不会熄灭。

⑤ 我关注水烛,他们独处水域一角,在不知名的时空里,潜滋暗长,抽出细长碧绿的叶子,长出赫黄色的蒲棒。无数柔弱与秀美的绿叶,在晨曦的微风里,恰似披着长发的女子,站在诗经吟唱的河畔,遥望着,沉思着。

⑥据《礼记》记载,周朝时水烛与人们的生活就纠缠在一起了。农人把水烛的叶子晾晒干后,编成修身养息的蒲席。轻盈的蒲席,托着沉重的肉身,安置着农人栖息的夜晚。随着对水烛的熟稔,农人对水烛有了新的开拓。斗笠、草鞋、草席、草扇、草帘等走进了农人生活中。农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旷野中行进。

⑦一旦一件物什与生命、生活息息相关,这物什就会变得神秘而深邃,水烛亦是。当水烛变成了传说中捉鬼专家钟馗手中的蒲剑,或走到端午的门楣,信奉自然、神灵的农人立马恭敬起来,这水烛不再是一棵植物,物性消失,神性生成。至今,多少农家小院,端午时节依旧高挂水烛、艾草,祛邪避灾。

⑧诗人们,则在水烛身上,找出性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蒲苇就是水烛。坚韧的水烛恰似《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执著爱情,至死不分离。这场爱情悲剧里,水烛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这绵绵不断的情思,正是水烛与生俱来的气质,是大自然最牢不可破的的爱。

⑨一件件水烛的草编织品,似乎是我们生活的昨日镜像,用反光的方式,用可以穿透时空的自然之物,越过沟壑与深渊,抵达我们层层栅栏与樊篱的内心。用粗糙代替精细,用简朴代替豪华,用原始代替包装,还原生活的面目,还原生命的根本,还原人类的最初行走。在当今生活的微弱光亮中,我倍加怀念千百年前古人穿着蒲草鞋行走的背影,怀念那坐着蒲草垫挑灯夜读时的月色。因为在这些水烛编织品面前,我们找到了一种久已消失的光芒,与古人简朴生活的心灵互应、对接。正是水烛编织品,让我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的生活里有了本真的镜像,有了与日月星辰同在的草木本色。

几千年前,我们就是靠着水烛、水芹之类走出时间的荒原,走出历史的封面。草根、草叶、果实、花朵等曾都是我们的腹中之物,一天,一年,一百年……用坚韧和卑微养活着人类。那时我们都是匍匐着身子在大地上寻找,我们的头颅我们的身子高不过任意一棵水烛。而现在,沿着水烛的微光,我们或许还能找到那些本真、质朴、坚韧……至少,在苍茫的寒冬,我们不至于在水烛四下纷飞之际,瞬间白头。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02日 24 版,有删改)

9.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水烛的形象特点。(4分)

                                                                         

10.赏析文章第段画线句子。(4分)

                                                                         

                                                                         

11.如何理解“正是水烛编织品,让我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的生活里有了本真的镜像,有了与日月星辰同在的草木本色”句子的含义。(4分)

                                                                          

                                                                         

12.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本文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5分)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使用议论、抒情、叙述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B.本文使用比喻、拟人、借代、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于感染力。

C.文章借水烛形象的美丽,呼吁对大自然原生态的保护和对破坏生态平衡的斥责。

D.文章的开头用水烛有“照彻水面之下与内心之中的光芒”“是世间少有的音符”赞美语言,是文章抒写情感的总起。

E.第五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写水烛的形象,转入下面对水烛引起的沉思与遐想的抒写。

答案

9. 充满灵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外表柔弱而内心坚韧;孤独中彰显着力量;柔弱而秀美;本真而质朴。

10.(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烛坚韧的特性,表现了刘兰芝对爱情的执著与忠贞。(2分)(2)意象优美,水烛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绵绵不绝的情思与水烛与生俱来的气质,交相辉映。(1分)(3)引用经典名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采,又丰富文章文学文化内涵,使得文章更厚重,更具诗意美。(1分)

11.用比喻的修辞(把镜像喻水烛编织品)说明水烛编织品的简朴、原始、粗糙,是我们物质生活的本真,即在物质生活上追求朴素(2分)“与日月星辰同在”是说朴素的精神永恒长存。(2分)

12.本文中作者通过①对充满灵性、生命力旺盛、柔弱而坚韧、孤独中彰显着力量、本真而质朴的水烛形象与②精神的抒写和赞美,(2分)③反思了当下人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的生活状态,④呼吁人们重构人类自身的精神家园,⑤回归本真、质朴、坚韧的生活状态。(3分)

13.B C

【解析】

9.

试题分析:概括事物形象特点的思路是由外及内,由外在形态特点到内在精神特质。先找到有关描写水烛形象的区间,后分点概括。由“充满灵性的想象”可概括出“充满灵性”;由“苍白空洞的时空充溢着生命的涌动”可概括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由“水烛看上去是纤弱的,不禁水面上的风雨,却蕴含着无限的坚韧之劲,从虚无处葳蕤一片绿地”可概括出“外表柔弱而内心坚韧”;由“一片水域的孤独……是点亮水的眼睛”可概括出“孤独中彰显着力量”; 由“无数柔弱与秀美的绿叶,在晨曦的微风里,恰似披着长发的女子”可概括出“柔弱而秀美”; 由“用粗糙代替精细,用简朴代替豪华,用原始代替包装,还原生活的面目,还原生命的根本,还原人类的最初行走”可概括出“本真而质朴”;答满4点给满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明白这几句诗的含义,蒲苇纫如丝,体现了刘兰芝对焦仲卿的爱情的坚韧、忠贞。然后再结合本题做答,“水烛看上去是纤弱的,不禁水面上的风雨,却蕴含着无限的坚韧之劲,从虚无处葳蕤一片绿地,可得出“外表柔弱而内心坚韧”这与刘兰芝是相似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这类题目解答时最重要的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把镜像喻水烛编织品,说明水烛编织品的简朴、原始、粗糙。“与日月星辰同在”是说朴素的精神永恒长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首先,通读全文,明确作品内容和作者情感,文章表现了对充满灵性、生命力旺盛、柔弱而坚韧、孤独中彰显着力量、本真而质朴的水烛形象与精神的抒写和赞美。第二,联系现实。当下人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我们要从水烛形象中得到启迪。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13.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及选项的要求,在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应的内容,加以比较,区分表达上的差异,由此作出判断即可。B项本文主要运用的是比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C项理解错误,应为文章借水烛形象的美丽,反思了当下人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的生活状态,呼吁人们重构人类自身的精神家园,回归本真、质朴、坚韧的生活状态。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相关题目

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下成语所描述的变化中涉及
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下成语所描述的变化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滴水成冰      B.木已成舟      C.聚沙成塔    D
With the tears streaming down her face,she put her two hands to her lips,and
With the tears streaming down her face,she put her two hands to her lips,and kissed them to Him; then clasped(紧握着)them on her breast,as if she laid his ruined head there. “You are not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突起           B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突起           B.神经元        C.脊髓         D.神经末梢
要想实地考察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地点,你应参观的地方是 A
要想实地考察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地点,你应参观的地方是 A.凡尔登             B.来克星顿                C.约克镇            
设,,则( )      A.        B.     C.     D.
设,,则( )      A.        B.     C.     D.
下列物质中,氮元素化合价为+4价的是(     ) A.NH3  B.N2 
下列物质中,氮元素化合价为+4价的是(     ) A.NH3  B.N2   C.NO2  D.NaNO3
.Many people were b_____________ alive under lava, ash and rocks when the volcan
.Many people were b_____________ alive under lava, ash and rocks when the volcano erupted.
六价铬[Cr(Ⅵ)]有剧毒,废水中的Cr2O常用铁氧磁体法除去,即
六价铬[Cr(Ⅵ)]有剧毒,废水中的Cr2O常用铁氧磁体法除去,即把过量的FeSO4·7H2O加入含Cr2O的废水中,调节pH<4,Fe2+将Cr(Ⅵ)还原为Cr3+。 (1)写出上述Fe2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