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徭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年三十,母遣之出游。东南佳山水,如京口、金陵,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其行也,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居平未尝辇悦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游台、宕还,过陈木叔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唯唯。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曰:“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有宕焉,雁所家也。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欲赌身命,皆此类也。
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访黄石斋于闽,穷闽山之胜,皆非闽人所知。登罗浮,谒曹溪,归而追及石斋于云阳。往复万里,如步武耳。谓昔人志星官舆地,多承袭附会;江河二经,山川两戒,多囿于中国一隅。欲为昆仑海外之游,穷流沙而后返。小舟如叶,大雨淋湿,要之登陆,不肯,曰:“譬如涧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
丙子九月,辞家西迈。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遇盗于湘江,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瘗静闻骨于迦叶道场,从宿愿也。
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修《鸡足山志》,三月而毕。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
余之识霞客也,因漳人刘履丁。履丁为余言:“霞客西归,气息支缀。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三月而返,具述石斋颂系状。据床浩叹,不食而卒。”其为人若此!
(钱谦益《徐霞客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
B.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
C.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
D.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三十”,是春节的前夜,又叫除夕。这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
B.“金陵”,今江苏南京,曾作为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以上所有朝代之都城。
C.“丙子”,丙子年,是中国60组干支历里的第13个。
D.“中国”,古华夏族在黄河流域建国,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霞客十分喜欢山水,种田侍奉老母亲,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窘迫不得舒展,经常想着飞走。
B.徐霞客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C.徐霞客“争奇逐胜”的出游经历,到了“以身家性命相赌”的地步。如与朋友陈木叔一起游雁荡山,可以说是说走就走,与麋鹿相宿,十天以后才回来。
D.徐霞客用三个月修撰完毕《鸡足山志》。徐霞客听说黄石斋被皇帝下诏关到监狱里,就派他的长子辗转崎岖的山路前往探视。
(二)课内文言文翻译(20分)
10.翻译以下经典名句。
(1)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5分)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5分)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分)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7.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可根据文言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客观题还可结合排除法。“唐玄奘衔人主之命”是个完整的句子,“唐玄奘”是主语,“衔人主之命”是谓语和宾语,不能断开,排除了A;“布衣”为百姓,“孤筇双屦”为“一根竹杖一双鞋”,不能断开,故选B。
8.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年三十”是指年纪三十岁。
9.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先找到选项概括内容所在原文的区间,在第四段;再认真比照两者,可知C项“与朋友陈木叔一起游雁荡山”有误,徐霞客是独自一人游的雁荡山。
(二)课内经典
10.(1)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中”合乎1分,“”烤火使弯曲1分,“虽”即使1分,“使之然也”判断句翻译出来1分,大意1分)
(2)他们(起义军)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老百姓像云那样集拢来,像回声那样响应,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陈涉。
(“揭”举起1分,“云、响、景”三个名词作状语各1分,“赢”担着1分)
(3)七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绸做的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冻受饿,能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人。
(“衣帛”名词作动词1分,“然而”这样做却1分,“王”称王1分,“未之有也”宾语前置1分,大意1分)
(4)他与他的年龄相似,道德品行也相似,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若”相像、差不多1分,“位卑、官胜”2个省略补出并翻译各1分,“谀”谄媚1分,大意1分)
【备注】【参考译文】
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阴梧塍里人。徐霞客生在乡里,却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种田侍奉老母亲,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窘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三十岁的时候,母亲打发他出游。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像京口、金陵,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
他出行,不刻意整束行装,不携带食物;能几天忍受饥饿,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从空中横渡山谷,像拿绳索打水一样。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游了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又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游览天台山、雁荡山回来,在小寒山拜访陈木叔。陈木叔问他:“可曾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徐霞客不敢肯定回答。天刚亮,他人已经不见了。十天以后回来了,说:“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看到一个坑洼,是大雁住的地方。山顶劲风逼人,有好多麋鹿,围绕着我住下,住了三宿才下山。”他和人争奇斗胜,以身家性命相赌,都是这类情况。
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在福建拜访了黄石斋,看遍了福建的胜山,都不是当地人所熟知的。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回来又在云阳追访黄石斋。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说前人记载天文地理,很多是抄袭,把没有关系的事物硬说成有关系。长江黄河两条经脉,山与水两者之间的界限,大多在中原之内。打算游览昆仑山等中原以外的地方,直到西北沙漠地区才回来。乘坐一艘树叶般的小船,大雨淋湿了小船,邀请他上岸,他不愿意,说:“这就好比山泉猛下,撞击肩和背,实在是快活啊!”
丙子年九月,辞家西行。僧人静闻希望登鸡足山礼拜迦叶,请求跟从。在湘江遇到了强盗,静闻被伤害而死,徐霞客就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把静闻的尸骨埋葬在迦叶道场里,了却了静闻的夙愿。
徐霞客回到云南,脚生病,不好走,便修撰《鸡足山志》,三个月以后修撰完毕。(他)病得很厉害,对前来探望的人说:“西汉张骞开辟道路,未见昆仑山;唐朝玄奘奉皇上使命,才有机会西游。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走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区,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认识徐霞客,是通过漳州人刘履丁。刘履丁对我说:“徐霞客从西方回来,呼吸困难,听说黄石斋被皇帝下诏关到监狱里,就派他的长子辗转崎岖的山路前往探视,三个月才回来,他儿子对他详细讲述了黄石斋被拘押的情状,他躺在床上十分感叹,不吃东西去世了。”他这个人为人就是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