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战争 【美】 迈尔尼 1941年9月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战争

【美】 迈尔尼

1941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1941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

1)答案:D3分,C2分,B1分,AE不给分。

2)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

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

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3)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

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4

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① 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

② 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

③ 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解析】

1

试题分析:A“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误。小说不一定写的是作者的经历,本文不过是采用了第一人称。E“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属于无中生有。B“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不准确,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在这时还没有显露,因此只能得1分。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小说对其描写进行概括。“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表现她爱自己的母亲;“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可见她的坚强和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可见她处理感情很理性。“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可见她的乐观。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没有出现具体的人物,“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这样可以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通过电话通话,两个人物,尤其是女主人公的形象很鲜明的体现出来,战争的背景也时不时出现在对话中。但主人公的坚强和乐观的性格还是得以表现。两个人因为接话员的不慎而相识相爱分离,情节安排很离奇。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小说用“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究竟合适不合适,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管持有什么看法,都要从小说的要素分析,包括人物、情节和主旨等。如果认为这个题目合适,可以从小说中两个人物电话线搭错是因为战争的混乱,因为战争让两个人有了共同的倾诉的需求,情节安排也是围绕战争展开的。小说揭示的是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如果不认可这个题目,则从人物是战争之外的,情节主要围绕爱情故事展开,主旨则是以表现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相关题目

肽链在核糖体上合成后,进一步形成蛋白质时往往要切去一
肽链在核糖体上合成后,进一步形成蛋白质时往往要切去一部分氨基酸。现有一条含100个氨基酸的肽链,其中含游离的氨基14个,加工时共切去氨基酸16
——______the note ______ to Mr Smith? ——No, It is still in my pocket. A.
——______the note ______ to Mr Smith? ——No, It is still in my pocket. A. Is…being given   B.Was…given   C. Has…been given  D. Hasn’t…been given
From childhood to old age, we all use language as a means of broadening our know
From childhood to old age, we all use language as a means of broadening our knowledge of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about us. When humans first 1 , they were like newborn children, unable to use this 2 t
In that case, there is nothing you can do _______ than wait. A. more     
In that case, there is nothing you can do _______ than wait. A. more                                     B. other C. better                    
关于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关于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分裂间期,DNA复制含量增加   B.分裂前期,由中心粒周围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
材科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材科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
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
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 A.独裁与民主
购买股票、债券所得,属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收入。对这一分
购买股票、债券所得,属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收入。对这一分配形式的认识,正确的有①它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      ②它是资本要素创造价值的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