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及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属沛公。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后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行,烧绝栈道。后破项羽,大定天下,封功臣,乃封张良为留侯。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引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知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①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何身者,子房有焉。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
注:①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善之 善:认为……好
B.秦将果畔 畔:通“叛”背叛
C.秦兵竟败 竟:最终
D.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食:吃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 ②何可胜道也哉
B.①封功臣,乃封张良为留侯 ②访之,乃羲之也。
C.①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②顾安所得酒乎
D.①其智可知也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祖先为韩国人,且世代相韩,韩为秦所灭时,张良曾不惜千金为韩报仇。后追随汉王,屡献奇策,帮助汉王攻入咸阳,使秦王子婴投降汉王。
B.作为一个谋士,张良料事如神,他从秦将是“屠者子”推断出“易动以利”,并让沛公“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真如张良所料。
C.由于汉王分封功臣时有失公正,“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以致有些军吏想相聚谋反,幸亏张良及时献计,让汉王封平生最憎恨的雍齿为什方侯,才平息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叛乱。
D.无论是秦朝末年还是汉王平定天下之后,张良都为汉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并被封为留侯,但张良却“置荣利而不顾”,辞官归隐,以致吕后也感慨“何至自苦如此乎”。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张良(子房)虽然通晓事理,但却打算跟从神佩交游,这也未名太虚妄怪诞子。
B.作者通过正反对比,告诉人们应如何对待功名富贵,这对今人依然有借鉴意义。
C.作者充分肯定张良(子房)功成身退、淡泊功名荣利的做法,并认为张良是一个明哲保身的壑智之人。
D.作者认为,为人臣者面对功名富贵要有正确的态度,否则就有可能招致“系狱”乃至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