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4―16题。(8分)[双调]蟾宫曲・田家卢挚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4―16题。(8分)
[双调]蟾宫曲・田家
卢挚
沙三伴哥来,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
小二歌昔涎剌塔,碌轴上淹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注】①昔涎剌塔:盖指口中流涎、身体邋遢的样子。②碌轴:脱粒用的滚子。
14.从体裁看,这首元曲属散曲中的 。(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三句写两个乡下小孩为了生活,下河捞虾,两腿满是青泥。
B.四至六句写沙三和伴哥坐在树荫下撞开西瓜而食。
C.七和八句写小二哥衣着邋遢、馋涎欲滴地站在碌轴和琵琶的旁边。
D.这首曲子歌咏元代的春日田家生活。
16.联系全曲,选择一个角度鉴赏这支曲子的艺术特色。(4分)
14.(1分)小令
15.(3分)B
16.(4分)
1.语言生动活泼
①采用了农村日常的口语,乡土气息浓厚。如三个孩子的名字是农村小孩的一般称呼,“沙三伴歌来”中的“”是语尾助词,“来”与三个名字连用,农味十足。昔涎剌塔是元代民间口语,意思是垂涎馋嘴的样子。
②人物描写形象生动。描写两位少年撞击西瓜的动作,用了一个“磕”字,写出了少年迫不及待而又马虎、随便的特点,富有典型的乡村情味。“小二哥”形象描绘得憨态可掬。衣着喇遢、看人吃西瓜看得流口水但水但却懒得动,像只琵琶躺在碌碡上。农村儿童往往身体较瘦却肚子凸起,像个琵琶,滑稽可爱,描写形象逼真。
2.这支曲子环境描写来泻染气氛,烘托人物。“太公庄上,杨柳阴中”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的村庄环境,曲中三个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真实可信。“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两句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农村生活气息浓厚,人物活动环境典型。
(观点1分,论述中举例正确1分、议例准确到位1分。从运用口语、人物描写生动来评述“语言生动”可以;仅评述人物描写生动,举“沙三伴哥”的例子或“小二哥”可以,两个都举也可以;评述用环境描写来泻染气氛烘托人物的特点,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