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地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

我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小作家选刊》,有删改)

【注】《与周瑜相遇》是迟子建的一篇著名小小说,获得首届“小小说金麻雀奖”。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的清澈、素雅、荒凉、安静、开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战前暂时宁静、祥和的氛围,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作了铺垫。

B.“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对我的态度由不以为然到深有触动。

C.文章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

D.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这是很典型的“本色英雄观”。

E.文章通过描述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8、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4分)

9、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究苏轼心中的周瑜和本文塑造的周瑜各是怎样的英雄形象?(6分)

答案

7C D。(每项2分)

【解析】C.本文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又是一个关于和平的梦,运用的是梦境再现的虚写法。写艾草味、鼓角声都是虚写。D.文中有一句话,“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要在战场上,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成为一个布衣,成为和平的守卫者,更是作者心中的大英雄。

 8、从内容上讲,最后一段使文章连贯自然,升华主旨。村妇由初见周瑜时的“发抖”,到交流后分离时的“打着哆嗦”,到最后想抓住他的手而不能,时光阻隔,难以再见,流下泪水(1分)。通过对周瑜弃铠甲、刀插狂野、战马安闲的描写,深化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的生活这一主题。(1分)从写法上讲,最后一段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2分)

9、苏轼心中的周瑜是一个外表儒雅、婚姻美满、驰骋疆场、威名赫赫、功业早就的大英雄。(2分)而本文塑造的周瑜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颇为自负(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的英雄,(2分)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雄。(2分)(意近即可)

相关题目

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
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
—Have you ever been to Hong Kong?—Yes, I ___ there last month.A. we
—Have you ever been to Hong Kong?—Yes, I ___ there last month.A. went to   B. have been   C.  went
Real policemen hardly recognize any resemblance between their lives and what the
Real policemen hardly recognize any resemblance between their lives and what they see on TV.The first difference is that a policeman’s real life revolved round criminal law. He has to know exactly w
An           boy worked out the English problem.          
An           boy worked out the English problem.           A. 8 years old     B. 8 years       C. 8 year old          D. 8-year-old    
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趋势是(   ) A、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趋势是(   ) A、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B、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C、有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    D、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
15. 某物体左右两侧各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两平面镜相互
15. 某物体左右两侧各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两平面镜相互平行,物体距离左镜4m,右镜8m,如图所示,物体在左镜所成的像中从右向左数的第三个像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入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
下列有关物质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日用洗涤剂去除油
下列有关物质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日用洗涤剂去除油污                             B.用碳酸钠做面点发酵粉 C.用石油炼制汽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