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小组对“Br2和I2能否将Fe2+氧化为Fe3+”这一课题进行实验和探

某研究小组对“Br2I2能否将Fe2+氧化为Fe3+这一课题进行实验和探究。请你完成相关问题的回答。

(1)提出合理的假设

假设1 Br2I2都可以将Fe2+氧化为Fe3+

假设2 Br2I2都不能将Fe2+氧化为Fe3+

假设3                                                                

2)实验验证

在大试管中加适量铁粉,加入10 mL 稀硫酸,振荡试管,充分反应后,铁粉有剩余,将所得的FeSO4溶液稀释到200mL,备用。

实验:向试管1中加入2 mL浅绿色的 FeSO4溶液,再滴加少量红棕色的溴水,振荡试管,溶液为黄色;

实验:向试管2中加入2 mL浅绿色的 FeSO4溶液,再滴加少量棕黄色的碘水,振荡试管,溶液为黄色。

3)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讨论

甲同学认为实验的现象说明溴水能将Fe2+氧化,离子方程式为

                                   

乙同学认为应该补充实验,才能得出甲的结论。乙的实验操作以及预期现象是                      

                                                              

该小组同学对实验中溶液呈黄色的原因展开了讨论:

可能1:碘水与 FeSO4溶液不反应,黄色是碘水稀释后的颜色。

可能2                                                             

丙同学和丁同学分别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以确定可能的原因。

丙方案:向试管2所得溶液中继续加入0.5mLCCl4,充分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后。取出上层溶液,滴加几滴KSCN 溶液;

丁方案:向试管2所得溶液中继续加入加入0.5mL乙酸乙酯,充分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后。取出下层溶液,滴加几滴KSCN 溶液;

你认为            方案为最佳方案,理由是                                             

4)拓展延伸

为准确测定此实验所用的FeSO4溶液的浓度,某同学补充了以下实验:

滴定:量取20.00mL稀释后得到的溶液于锥形瓶中,将0.0200mol/LKMnO4标准溶液装入50mL        中,滴定至终点,记录数据。重复滴定2次。平均消耗KMnO4溶液V mL

计算:此实验中所用的Fe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mol/L(要求只列出算式,不需运算)。

(已知反应式:Fe2+ + MnO4 +H+ — Fe3+ + Mn2+ + H2O,未配平)

答案

相关题目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
①②③④⑤是使用操作显微镜的几个步骤。如图为显微镜观
①②③④⑤是使用操作显微镜的几个步骤。如图为显微镜观察中的两个视野,其中标注为黑色的细胞为主要观察对象。由视野(1)到视野(2)时,操作
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安徽省土地总面积中,各类土地比重约为:平原49.6%,山地15.3%,丘陵27.0%,水面8.1%。调查全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但是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B.中和反应一定有盐
税收与罚、没款的相同点是:①都是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 
税收与罚、没款的相同点是:①都是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  ②都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入  ③都是无偿的,国家不需付出任何报
已知:如图,AB,BC,AC是⊙O的三条弦,∠OBC=50°,则∠A= 
已知:如图,AB,BC,AC是⊙O的三条弦,∠OBC=50°,则∠A=   ( )A.25°                            B.40° C.80°                   
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接见下
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接见下列哪个国家的代表团时 A.缅甸             B.巴基斯坦      C.印度          
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中国人是唐朝
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