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我国连续第7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5~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注:200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剐为36.5%和41%。
(1)分析材料一中图表(含注)反映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其中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最大的亮点。
亮点 | 内容 |
1.对三农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 扩大了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新增了青裸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允许各地根据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 |
2.强化金融服务“三农”,解决融资难 | 拓展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政策性资金对“三农”扶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时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加大对兴办农家店的信贷投放。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 |
3.鼓励企业向农村捐赠 | 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厦其部门或者设立专项的农村公益基全会,用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
(2)概括材料二表中反映的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分析这些政策对务实“三农”基础的作用。
材料三 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增产,首次实现连续3年超万亿斤。但是,今后我国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一是粮食生产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科技支撑乏力等根本性问题仍然严重,在高起点上继续增产的空间已经很小;二是气象灾害不确定性增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仍呈偏重发生趋势,对粮食增产严重不利;三是由于农资价格上涨,粮食生产相对成本逐步上升,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不断下降,直接影响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为此,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号不能变、要求不能松、支持不能减、势头不能转,这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
(3)结合材料三,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我国政府在粮食连年丰收的情况下依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哲学依据。
材料四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扩大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新型组织的覆盖面;提高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素质,注重从转业退伍军人、务工回乡青年、致富能手等党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以明确责任、考核监督、保障服务为重点,加强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管理,及时调整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巩固农村基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建立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农民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4)结合材料四,谈谈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应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