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q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3.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4.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答案

文学作品阅读选用的是我省当代作家、《散文家》杂志执行主编许俊文的散文《乡村的风》。这是一篇感情真挚、意蕴丰厚的“美文”。可以看出,作家对“老家豆村”的人和物(以至于风)是深情、念念不忘的,考生要在短时间里真正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感受作家在文中表达的赤子之情又是可以做到的。因此,这部分阅读题着眼于文本,设题四道,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能力。

1.答案:①风拂炊烟图    ②风吹莲荡图  ③风摇树木图

2.答案: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3.答案: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4.答案: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相关题目

从澳大利亚旅游回来的小华给同学介绍的旅行见闻中,不符
从澳大利亚旅游回来的小华给同学介绍的旅行见闻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    A.袋鼠、鸭嘴兽、企鹅在那里到处可见    B.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据历史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据历史记载,自汉初至清末2000年间(公元前185年—1911年),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约十年一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 ,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 B、当我们知道苦难是
已知向量a与b的夹角为120°,|a|=3,|a+b|=,则|b|等于(    )A.5    
已知向量a与b的夹角为120°,|a|=3,|a+b|=,则|b|等于(    )A.5                   B.4                   C.3                   D.1
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
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两岸同胞分开。这说明(    ) ①两岸之间的联系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II、III、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
已知某浓度氨水中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mol·L-1,溶液的密
已知某浓度氨水中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mol·L-1,溶液的密度为0.900 g·mL-1,则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0.458              B.34.8%     
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巴里•马歇乐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
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巴里•马歇乐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的病原体,从而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