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秋节从产生之始,就是一个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秋节从产生之始,就是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为了先民崇拜的对象。月亮在阴阳理论中,象征着阴。所以在古代神话中,月神往往是女性。中国最早的神话著述《山海经》记载,西王母居住于玉山和昆仑,此二山皆为月精所住。在汉代画像砖中,也有西王母居于月亮一方,以蟾蜍作陪,和日神东王公相会的情节。而我们熟悉的嫦娥,原型则是《山海经》中的帝喾之妃常羲。到汉代这个故事逐渐演化,《淮南子》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奠定了今天嫦娥奔月故事的基础。

除了神话故事,中国人对月亮的祭祀活动同样开展得很早。先秦时期,《国语》便记载:“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统治者在春分祭祀太阳,在秋分祭祀月亮,以此来取得教化民众的效果。到隋唐之时,祭月的传统渐渐从秋分移到了中秋日。由于中秋天气干燥,空气洁净,圆月显得格外明亮,是日祭月,强化了祖先们对月的崇拜。与此同时,祭祀活动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中秋夜与杨贵妃在太液池凭栏望月,说明当时中秋赏月已经成为风俗。

中秋作为一个正式的节日从何时而起,现在已经难以考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唐朝中秋已经相对固定,并包含一定的节日内涵了。从那时起,中秋与“团圆”这一主题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这个节日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圆这一概念代表着圆满、完整,加之不露锋芒、浑圆饱满等几何特征,使得圆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理想状态的一个具体表现。中秋因为正值月圆,自然引起了人们的赞叹与欣赏,也引起了人们关于团圆的无数遐想。就连食物,也要做得圆润,名为月饼。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盛唐以后,中秋话题开始大量出现在诗歌当中。这类诗歌表达最多的感情,自然是思人思乡。这种情绪,一方面来源于人生波折分别,就像月相盈亏的不可控制。中秋月圆,衬托得人间离散更为伤感。所以苏轼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无奈感慨。而韩愈面对一年一度的中秋明月,则有“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的叹息。另一方面,思念之情也因为天下之人此刻得以共赏一轮明月,便能遥寄相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举头望月,便是秋思落地之时,所以也就有了“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哀伤。

由家庭的团圆而生发出的家国情怀,也是中秋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中秋雨霁,月色入户,陆游只能感慨:“平生无此一杯酒,玉笥峰头看月生。”玉笥峰头的一轮明月,也是他心头难以割舍的故国家园。中秋的明月,寄托着太多的家国理想,士大夫们在月下祈祷着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如今,每逢传统节日,海外华侨华人以及留学生团体,都会自发组织活动庆祝。大家通过制作传统食物、展示才艺,一同遥寄对祖国的思念。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其诞生和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月亮和太阳作为先民的崇拜对象存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B.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月神常常是女性的形象。这从《山海经》和汉代画像砖中有关西王母的居住之地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

C.虽然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形象原型为《山海经》帝喾之妃常羲,故事也很早就见于《淮南子》,但祭月活动和中秋赏月已与它没有联系。

D.对月亮的祭祀在先秦就已经存在了,由《国语》中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祭月的目的是教化民众。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先秦到隋唐,祭月的传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祭月的时间由秋分日变成了中秋日,以统治阶级为主题的祭月活动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

B.隋唐史选择在中秋祭月,与天气干燥、空气洁净以及月亮本身的明亮密不可分。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赏月的记载,表明中秋赏月在唐已成风俗。

C团圆作为中秋节的主题,与中秋日正是月圆之时以及所代表的圆满、完整等特征关系密切,团圆也因此成了人们心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D.中秋作为诗歌吟咏的对象,在盛唐以后才开始大量出现在诗歌之中。这些诗歌也多是借月抒怀,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中秋月表达思人思乡诗歌的出现,除了和月相盈亏与人生波折极为相似易引起伤感之情有关之外,还与离散之人共望明月,借以寄托相思有关。

B.由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中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中秋节人们互赠月饼,取其团圆之意,这在后来成为一种流行的节日文化现象。

C.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陆游的平生无此一杯酒,玉笥峰头看月生的诗句,同为写月,但寄托的情感是不同的。

D.由个人的家庭团圆到国家的统一稳定,文人士大夫们面对中秋月冲破小家的束缚,而形成的家国情怀,是中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答案

5C

6C

7D

【解析】

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浏览选项,针对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比较、辨析,作出判断。C项,“祭月活动和中秋赏月已与它没有联系 ” 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这一考点,题目的设置,或针对一个句群,或针对一个段落,或针对全篇。一般是客观题,即判断说法与原文是否一致。错误的设置一般为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混淆时间、模糊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等。只是记述了原文第1段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形象原型出处,没有提到祭月活动和中秋赏月与它的联系,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故选C项。

6

试题分析:C项,“成了人们心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错,原文是“成为这个节日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原文和题干可知,此题C中“成了人们心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错,从原文看应是“成为中秋这个节日最核心的价值理念”。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词语。

7

试题分析:D项,“冲破小家的束缚”“非常重要”表述错误,另外,家国情怀形成的原因也表述不当。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是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概括,原文“由家庭的团圆而生发出的家国情怀,也是中秋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可知不能将其作为家国情怀形成的原因。选项强加了因果。选项还偷换了概念。

相关题目

某市政府为克服各部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幅度过大带来的
某市政府为克服各部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幅度过大带来的问题,将行政处罚权依法细化,将细化后的标准向社会公布,接受市民监督。这项措施 A.保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
根据下列哪项能判断镁带的燃烧是化学变化(   )  A.发
根据下列哪项能判断镁带的燃烧是化学变化(   )  A.发出耀眼强光                    B.生成白色固体C.放出大量的热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weather in Anhui? —I only know that the we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weather in Anhui? —I only know that the weather in Anhui is much warmer than ______  in Beijing. A.it        B.this        C.one        D.
默写填空。 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点江
默写填空。 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因为看见父亲孤单离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因为看见父亲孤单离去的略带臃肿的背影,站台上的朱自清潸然泪下。 B.武汉电视台新近推出的一档民生新闻
中国网载文指出,悠久的文化传统必须经过“现实”的途径
中国网载文指出,悠久的文化传统必须经过“现实”的途径,进行创新、转化,才能成为“软实力”。这说明 A.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B.体现时
Mum ___ to us, “ Be quiet ! Your little sister is sleeping”.(07 四川卷)
Mum ___ to us, “ Be quiet ! Your little sister is sleeping”.(07 四川卷)    A . whispered   B. shouted   C. explained   D. replied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