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
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禽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乱,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起: 出身
C. 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 危: 危险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弛 : 延缓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15.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禽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阴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禽贼,斩以徇。(3分)
(2) 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3分)
(3)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4分)——《六国论》
13.B
14.D
15.C
16.D
17.(1)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示众。 (“阴”“部勒晓”“徇”各1分)
(2)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向”“预”“殆”各1分)
(3)想想他们的先人祖辈们,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因此拥有了一小块土地 。 “厥”“ 先祖父”“ 暴”“ 以有尺寸之地”各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A“奇”,觉得了不起;C“危”,端正、正直;“弛”,松懈、荒废。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两个“乃”都是“竟然”之意;A前“其”代词做定语“他的”,后“其”副词,加强反问语气;B前“之”代词做宾语“他们”,后“之”结构助词“的”;C前“以”介词“凭”,后“以”连词“因为”。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①说的是李迪深沉厚道,有才干;④迪被贬之因“朋党傅会”,与胆量无关;⑤是说李迪欲为皇上祈祷长寿,无需胆量。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 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A. 避五代乱,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的不是李迪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 “阴”,暗中;“部勒”部署;“晓”,晓谕;“徇”,示众。 (2)“向”,先前;“预”,参与;“殆”,大概。 (3)“厥”,他们;“先祖父”,先人祖辈们;“暴”,冒着;“以”,才;“尺寸之地”,一小块土地。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宋史 李迪传》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的人才。”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让全部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李迪)曾经回家休假,(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年度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当初,皇上将要册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多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怨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出任事中。周怀政的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于是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地步,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去县通过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一定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人凭着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允许,但却很是赞扬他的想法。
李迪是贤相。正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要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又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从这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