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关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l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答案

(1)不同:目的,中国清政府,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向西方学习。

成员,中国清政府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是海关、礼部等一般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官员。

态度:中国清政府统治集团重视不够,对近代化采取的是被动应对。

日本统治集团高度重视,对近代化采取了主动接受,全面学习。

(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本题主要考查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些知识和产生不同结果的比较,既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也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1)中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分析两国对待近代化的态度对学生来讲有点难度。(2)问要主要从向西方学习的范围、领导者、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进行比较。考查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较高

 

相关题目

.若,则必有    A.、异号B.、同号    C.、中至少有一
.若,则必有    A.、异号B.、同号    C.、中至少有一个为0D.、异号或、中至少有一个为0 
某市举行《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图片展,下列历史场景可
某市举行《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图片展,下列历史场景可能入选的有(    ) ① 中国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②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
如图1-2-19甲中的是一个点电荷电场中的电场线,图乙则是
如图1-2-19甲中的是一个点电荷电场中的电场线,图乙则是放在电场线上、b处的试探电荷的电荷量与所受电场力数量间的函数图象,由此可判定( )
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A、确凿(záo )    蝉蜕 (duì)     瞬息 (xùn)     讪笑(shān)B、骊歌 (lì)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可发现血细胞数量最多的是( ) A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可发现血细胞数量最多的是( ) A.白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
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连贯的是(    
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连贯的是(     ) 1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
某物体的位移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
某物体的位移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B.物体运动的时间为8 sC.物体运动所能达到的最大位移为80 mD.在t=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 ) A.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B.同源染色体联会 C.有纺锤体形成 D.着丝点分开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