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 诗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2)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 诗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2)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1分)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1分)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1分)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1分)
(2)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1分)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1分),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1分)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1分)
(1)不能(1分)突出氛围,(1分)表现情状,抒发凄怆之情。(1分)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1分)
(2)借景抒情. (1分)主观色彩(1分),营造氛围, (1分)表达情感。(1分)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一要培养一定的诗词整体感悟能力;二要在实战中就高考的两个层面(内容和手法)进行踩点性研究,特别要注重探究性质的和比较性质的题型!注意答题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