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凌举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凌举孝廉,为发干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转在青州。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是时,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凌就迁为司空。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凌、愚密协计,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愚遣将张式至白马,与彪相问往来。凌又遣舍人劳精诣洛阳。语子广,广言:“废立大事,勿为祸先。”愚复遣式诣彪,未还,会愚病死。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军到丘头,凌面缚水次。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凌,慰劳之,还印绶节钺,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凌至项,饮药死。乃穷治其事,彪赐死,诸相连者悉夷三族。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亲土埋之。

(节选自《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B.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C.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D.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12.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     )

A.《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三国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B.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D.《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凌因受曹操赏识进入丞相府,长期对东吴作战,历任兖州刺史、青州刺史、扬州刺史、 豫州刺史等,多次受到封赏,最后官至太尉。

B.王凌和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图谋废掉年幼的皇帝曹芳,用年长而有才的曹彪代替,王凌也和儿子王广商量此事,王广表示赞同。

C.起事之前,令狐愚病死了,黄华和杨弘将王凌造反之事报告了宣王司马懿,司马懿亲自率军讨伐。眼看大势已去,王凌投降,后在项城服毒自杀。

D.王凌政绩突出,军功显赫,也有荣耀的官位。但因野心太大,志向不切实际,招来了大祸,宗族遭诛,自己死后遭陈尸斫棺之辱,真是糊涂啊。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

(2)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

答案

11.C

12.B

13.B

14.

(1)刚到豫州时,王凌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求访没有显达的俊才,各方面都有法令教化,声誉极好。(“旌”翻译为“表彰”1分,“显”译为“显达”1分,“条教”译为“法规教令”1分,“意义”译为“美名,声誉”1分,大意1分。)

(2)王凌和令狐愚的罪行应该像过去典籍上记载的那样受罚。于是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在邻近的市肆暴尸示众三日。又将他们的印绶、朝服一起烧掉。(“宜”译为“应该”1分,“发”翻译为“打开、挖开”1分, “暴尸于所近市”状语后置句1分, “所近市”译为“邻近的市肆”1分,大意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可根据句意内容,从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及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本题中可根据几个动作先后“先”“又”断句,还可以根据名词作主语或宾语断句,例如“大军”“凌”;文言虚词断句,例如“乃”等。C项,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故选C。

【考点定位】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技巧点拨】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12.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B项,“这部书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表述错误,这是《资治通鉴》的内容及作用。所以选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命题人往往将此考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阅读命题中进行考查,解答此类题,考生往往会有一个方向上的误区,即考生误认为从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实际上,考查的内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不断的复习巩固。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往往会在朝代、管理部门、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换其它的内容,迷惑考生,思考时,一定要细心辨别。例如选项B就把《史记》和《资治通鉴》弄混了,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13.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王广不同意,他认为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要成为灾祸的开始。所以选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选项B就犯了颠倒是非的错误。

14.此题考查翻译问句的能力。译文时,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例如,“旌”翻译为“表彰”;“显”译为“显达”;“条教”译为“法规教令”;“意义”译为“美名,声誉”“宜”译为“应该”;“发”翻译为“打开、挖开”;“所近市”译为“邻近的市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本题中状语后置句“暴尸于所近市”,翻译时,应按照正常的语序翻译。

【参考译文】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县人。王凌被举荐为孝廉,任发干县长,逐渐升至中山太守,他所任官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曹操征召他为丞相府属官。

曹丕即位,任命王凌为散骑常侍,调出京都任兖州刺史,和张辽一起到广陵讨伐孙权。到江边,夜里刮起大风,孙权大将吕范等部的船只漂到了长江北岸。王凌和众将领出迎痛击,斩杀和俘虏许多敌人,缴获许多敌人船只,立下战功,被封为宜城亭侯,转任青州刺史。后随从曹休征伐东吴,在夹石与敌军遭遇,曹休军队失利,王凌奋力拼死突围,使曹休幸免于难。又转任扬州、豫州刺史,都能得到军民的欢心。刚到豫州时,王凌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求访没有显达的俊才,各有法令教化,声誉极好。王凌晋封南乡侯,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户,又迁升车骑将军、仪仗与三公相同。

当时,王凌的外甥令狐愚凭借自己的才能,任兖州刺史,屯兵平阿县。舅甥俩一同掌握兵权,专权掌握淮南的重大权力。王凌不久调回京都升官当了司空。宣王司马懿杀死曹爽后,晋升王凌为太尉,并赐予朝廷的符节与斧钺。王凌、令狐愚秘密商议,认为齐王曹芳没有君德居于天子之位,楚王曹彪年长而又有才,想要迎立他继位,建都许昌。令狐愚就派部将张式到白马,与曹彪互相问候,建立联系。王凌又派宾客劳精到洛阳,对儿子王广说了他们的打算,王广说:“废立皇帝这是大事,不要成为祸患的开始。”令狐愚又派张式拜访曹彪,还未等张式回来,令狐愚就病死了。嘉平二年(250),荧惑(火星)出现在南斗星的位置上,王凌说:“斗中有星可能该出现一位突然显贵的人物。”这时王凌举兵废帝的密谋策划更加迫切,于是派部将杨弘把他打算废齐王立楚王的想法告诉兖州刺史黄华。黄华、杨弘联名把此事报告给太傅宣王司马懿。司马懿立刻率中军沿水路讨伐王凌,先下令赦免王凌的罪行,又带着尚书王广向东行,命令王广写信晓瑜王凌,同时大军乘其不备迅速到达百尺逼近王凌。王凌自知大势已去,于是乘船独自一人出来迎接司马懿,派部下王彧谢罪,交还朝廷所赐的印绶、节钺。大军逼近丘头时,王凌让人把自己双手反绑站在水边请罪。司马懿奉命让主簿解开王凌的绑绳,将朝服送还王凌,召见王凌,慰劳他,又还给他印绶、节钺,再派六百兵马把王凌押送回京城。王凌走到项地,喝毒药自杀。于是司马懿彻底追查处理这件事。曹彪被赐死,凡与此事有牵连的人物都被灭掉三族。朝中的看法都认为按照《春秋》之义,齐国崔杼、郑国归生都在死后被施以刑戮,毁棺抛尸,这些在典籍上有明确的记载。王凌和令狐愚的罪行应该像过去典籍上记载的那样受罚。于是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在邻近的市肆暴尸示众三日。又将他们的印绶、朝服一起烧掉。这之后有亲友将其尸首掩埋。

相关题目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直线l1与l2都无斜率,则l1与l2一定不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直线l1与l2都无斜率,则l1与l2一定不垂直B.两直线l1与l2中一条无斜率,另一条斜率为0,则有l1⊥l2C.两条直线l1与l2都有非零的斜
He _________ his bike so he has to walk there. A. lostB. has lostC. had lostD.
He _________ his bike so he has to walk there. A. lostB. has lostC. had lostD. loses
There are two         of glasses on the table. A.pair        
There are two         of glasses on the table. A.pair                           B.piece                         C.pieces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发出设立《中国手书日》的号召,呼吁人们在一年中的某一天,放弃手机、电子邮件、即时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的                 B.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   C.生物也影响和改变着环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圆弧轨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两轨道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圆弧轨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两轨道平面均位于竖直平面内,半径R相同,其中乙轨道由金属圆管制成,两轨道的表面均光滑.在两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下列溶液,能达到目的的是 (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下列溶液,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称取5.0g氯化钾,溶解在95ml.水中,充分搅拌   B.称取5.0g生石灰,放入95ml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