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分)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它的变化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 唐代麦的地位逐渐上升。唐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宋代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占城稻的引进,使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唐代饮食业的营业时间基本局限在白天,也就是说晚上就是一片“黑灯瞎火”的景象。宋代夜市非常盛行,使人们的休闲饮食娱乐大大丰富起来。此时不但出现了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郑家油饼、湖上鱼羹等著名风味食品,而且还注重食品的形象和包装。
——《浅谈古代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宋时期人们饮食的变化,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10分)
材料二 竹枝词三首
《申江纪游》 牛酥羊酪作常餐, 卷饼包麰日曝干, 留行中华佳客到, 快呼请上水晶盘。 —招隐山人 《沪江商业市景词》 荷兰冰水最清凉, 夏日炎炎竞爱尝。 中有柠檬收敛物, 涤烦祛秽带琼浆。 —颐安主人 《沪江商业市景词》 考非何物共呼名, 市上相传豆制成。 色类砂糖甜带苦, 西人每食代茶烹。 —颐安主人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近代中国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8分)
材料三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的食物原料开始打破了地域性的限制,食物原料在区域间广泛流播和利用,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一方面,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最终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欧洲人在抢掠异域食物的同时,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大量生产,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在 1750 年至 1850 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 ——《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3) 结合所学知识,从欧洲饮食变化的角度,对材料三进行解读。(8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四 苏州“稻香村”大事年表
时 间 | 事 件 |
1895年 | 南京人郭玉生在北京大栅栏西街建立稻香村南货店,苏州稻香村进入北京 |
清末民初 | 苏州稻香村为保牌号,在国民政府农商部注册双穗禾字图商标 |
民国时期 | 稻香村商品门类齐全,品种繁多,销路之广在苏州城首屈一指 |
1926年 | 店铺翻建时,在二楼墙上塑“只此苏城一家,外埠并无分出” |
19世纪30、40年代 | 由于战火波及,艰难生存,最终顺利过渡到新中国 |
1956年 | 参加公私合营 |
文化大革命期间 | 稻香村更名为红太阳,再次并入苏州糕点厂 |
1978年 | 苏州稻香村这个始创于清乾隆年间的老字号终得恢复 |
1998年 | 稻香村作为苏州市贸易局试点,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 |
2004年 | 在苏州稻香村食品厂的基础上,成立了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
(4)阅读上表,结合所学,划分“稻香村”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10分)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