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实验小组在做“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的实验时,发现

 某实验小组在做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的实验时,发现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

试管中浑浊现象为何消失?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此实验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1)根据已学知识,实验小组对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阅资料

碳酸盐一般不溶于水。 如碳酸钙不溶于水。

碳酸钙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氢钙易溶于水

碳酸氢钙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水。

从物质组成角度分类,碳酸氢钙应属于(_____

A. 氧化物       B.         C.        D.

写出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提出问题碳酸氢钙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呢?

(4)假设与猜想猜想I:能与盐酸反应

猜想lI: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

(5)设计实验并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一:取丙中少量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_________生成  

猜想I成立

实验二:取丙中少量液体于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II成立

实验三:取丙中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加热

澄清液体又变浑浊

验证了资料描述

 根据验证实验写出碳酸氢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6)讨论与反思

该实验小组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不断探究。他们不但发现了新的物质,还了解了它的一些性质,并对生活中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水垢的形成以及自然界中溶洞与钟乳石的形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答案

【答案】    (1). CO2+ Ca(OH)2==CaCO3↓+H2O    (2). D    (3). Ca(HCO3)2 CaCO3↓+H2O+CO2↑    (4). 气泡    (5). Ca(HCO3)2+ 2HCl==CaCl2+ 2H2O+2CO2

【解析】1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方程式为CO2+ Ca(OH)2==CaCO3↓+H2O

2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碱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碳酸氢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故碳酸氢钠是盐,故选D碳酸氢钙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a(HCO3)2 CaCO3↓+H2O+CO2

5)碳酸氢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故现象为有气泡冒出;反应方程式为Ca(HCO3)2+ 2HCl==CaCl2+ 2H2O+2CO2

相关题目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温家宝在天津夏季达沃斯年会上发表讲话时,要求企业家要有道德。希望每个企业家、
整理历史事件,分析因果关系,归纳知识线索,是学习历史
整理历史事件,分析因果关系,归纳知识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敏敏同学在总结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找到了以下历史线索,其中各项历史
α,β是锐角,且3sin2α+2sin2β=1,3sin2α-2sin2β=0,求证:α+2β=.
α,β是锐角,且3sin2α+2sin2β=1,3sin2α-2sin2β=0,求证:α+2β=.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单项选择;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可以填入句中空
单项选择;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可以填入句中空白处的最佳答案。 The story happened _____ the evening _____ April the fourth.   A. in, of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 (1)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将是一场盛典,而不是一出          剧。中国
从规模和次数上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工人运动不如大革
从规模和次数上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工人运动不如大革命时期,其主要原因是(    )A.城市敌人力量过于强大B.中共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
点P(3,-5)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A.(-3,-5)  
点P(3,-5)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A.(-3,-5)     B.(5,3)         C.(-3,5)        D.(3,5)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