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三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图2所示是在t3
甲、乙、丙三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图2所示是在t3℃时,向各盛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50g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观察到的现象.
(1)图2中烧杯②里溶解的是 物质(填“甲”或“乙”).
(2)向100g浓度为40%的甲溶液中加入g水后,调节该溶液温度至t2℃时恰好饱和,此时溶液浓度变为 %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在100g水中加入51g丙时能够完全溶解,当温度恢复到t1℃时又发现有少量丙固体析出,可能原因是丙溶于水时放热.
B.将t1℃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都升温至t3℃时,所得溶液浓度最大的是乙.
C.在t2℃时,将甲、丙饱和溶液混合在一起,所得溶液是甲和丙的不饱和溶液.
D.在t3℃时,丙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少量乙,不能溶解甲.
E.将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或加入同温度时的乙饱和溶液.
F.若甲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操作所需仪器有铁架台(附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图2中烧杯②里溶解的是甲,因为在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大于50g;t2℃时甲的溶解度是25g,设40g甲物质在t2℃达到饱和时,需要水的总质量为x,
,x=160g,因此还需要加水的质量=160g﹣=100g;此时溶液浓度变为:
;A.t1℃时,在100g水中加入51g丙时能够完全溶解,当温度恢复到t1℃时又发现有少量丙固体析出,可能原因是丙溶于水时放热错误,可能原因是丙溶于水时吸热;B.将t1℃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都升温至t3℃时,所得溶液浓度最大的是乙正确,因为丙析出固体;C.在t2℃时,将甲、丙饱和溶液混合在一起,所得溶液是甲和丙的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水多了;D.在t3℃时,丙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少量乙,不能溶解甲错误,甲和乙都能溶解;E.将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或加入同温度时的乙饱和溶液错误,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可行,加入同温度时的乙饱和溶液不可行;F.若甲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操作所需仪器有铁架台(附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错误,提纯甲应该是降温结晶,而不是蒸发结晶.
【解答】解:(1)图2中烧杯②里溶解的是甲,因为在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大于50g;故答案为:甲;
(2)t2℃时甲的溶解度是25g,设40g甲物质在t2℃达到饱和时,需要水的总质量为x,
,x=160g,因此还需要加水的质量=160g﹣=100g;此时溶液浓度变为:
;故答案为:100g;20%;
(3)A.t1℃时,在100g水中加入51g丙时能够完全溶解,当温度恢复到t1℃时又发现有少量丙固体析出,可能原因是丙溶于水时放热错误,可能原因是丙溶于水时吸热;B.将t1℃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都升温至t3℃时,所得溶液浓度最大的是乙正确,因为丙析出固体;C.在t2℃时,将甲、丙饱和溶液混合在一起,所得溶液是甲和丙的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水多了;D.在t3℃时,丙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少量乙,不能溶解甲错误,甲和乙都能溶解;E.将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或加入同温度时的乙饱和溶液错误,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可行,加入同温度时的乙饱和溶液不可行;F.若甲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操作所需仪器有铁架台(附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错误,提纯甲应该是降温结晶,而不是蒸发结晶;故答案为:BC;